这个“五一”,有些热点城市和景区很疯狂,比如在湖南长沙,湘江边看焰火的人,多到“怀疑人生,失去信号”,某网红店等号到9000多号,凌晨在长沙五一路打滴滴,发现前面还有2000人在排队。
人多热闹自然好,焰火够绚烂,小龙虾也美味,只是,挤在人山人海中,堵在车水马龙中,估计这体验也不会好到哪去。放眼全国各大景区,一些知名景点无不人山人海,堵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里,弥漫着焦虑和聒噪的情绪,在抖音里,不时刷到在景区抓狂的人们表达想回家的无奈。
有报道说浙江湖州有位爸爸,带着两个孩子来杭州旅游,跨过了人山人海,却差点没逃过露宿街头的囧途。他以为偌大的杭州能随时找到宾馆,但是,五一的杭州到处都是人,宾馆全部满房,没办法只好向警察求助,警察也没有办法,只好让他们在派出所将就一晚。
媒体聚焦下人们的假期遭遇,总容易让我们转向对休假制度的追问,比如“五一”小长假要不要延长,比如带薪休假如何落实,甚至转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诘责,比如高速公路能不能更多一些,城市交通能不能更健全一些,这些追问和诘责,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毕竟,在现代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显然又不能过于苛责,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不切实际的苛责,也不过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表达。至少从当下来看,这些年的公共服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顶层设计到各级党委、政府,为保障国民休闲福利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提出,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每一个疯狂的城市或景区,都站立着无数个“出门怕堵,不出门又心有不甘”的人。当我们仔细打量城市或景区的疯狂,除了传递出对休闲旅游的旺盛诉求外,或许有必要省思我们对旅游的态度。
抵达所谓的远方,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挤在人山人海的景区中,我们所收获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相机的快门声中,在朋友圈中,我们打卡式所留下的痕迹,究竟能说明什么?有学者认为,国人走马观花式旅游,大多只是单纯的符号空间占领,或许能带来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但过于功利的占有,并不能得享旅游的本来意义。正是因为没有对旅游有深刻的理解,才会让我们的足迹只停留于踩点,让我们的眼光只停留在所谓的“网红”景区,除了拥堵,还是拥堵。
对此,一些流行于日本的旅游理念,或是值得借鉴的。根据媒体的观察,日本人度假方式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其“规划性”。很多日本人都有一个类似日记“手账本”,用以制定其年度计划,而年度计划当中必然包含度假和出行计划,目的地和所需开支等项目都会列入其中。
把旅游进行规划,所指向的旅游逻辑,就是让脚步慢下来。这里的慢下来,既是对风景的细品阅,也包括对远方的再理解——把自身感受和体验,置于旅游价值的首位,而不是非要追求地理位置的远近,正如我们常说的,生活,何必远方。美好的事物,同样不一定在远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假期福利在国民福利将占据重要位置,从消费角度来说,假期休闲旅游也将在国民家庭消费的比重占据更大的比例,成为衡量一个家庭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假期福利质量,既是国家的公共责任,也是每个国民需要完成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