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邴正:文明交流互鉴何以可贵

http://www.newdu.com 2019/5/10 光明日报 邴正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强调:“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加强合作提供了强大支撑。”“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

  文明与文化是一对互通的概念。文化一般指称人创造的活动成果,文明一般指称人使用成果的方式和水平。文明一词,学术界最初用于区分与石器时代相别的金属工具时代。6000多年前,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相继出现。考古与历史研究证明,人类文明的产生是多源的,而各种文明之间,大多存在相互交流与传播。

  德国的文化传播论代表人物拉策尔认为,人类的创造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文化之所以有共性,原因不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而是文化传播造成的。例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之间的交互传播,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发展扩张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影响;古丝绸之路成为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中世纪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交流对文艺复兴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他们断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预见了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而且阐述了各民族精神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突破本民族界限,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繁荣的可能性。

  二

  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发生碰撞。近代以来,在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欧洲社会,滋生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在此基础上,文明冲突论被炮制出来。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其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进入21世纪,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这种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激烈的争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其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受制于生产方式的水平,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不同文化的经济基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这形成了全球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差异可能会造成社会差异,但并非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冲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应当认识到,文明差异可能是社会冲突的导火索,但也可以是缓冲与化解冲突的融合剂,文明多样性恰恰是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必须重视文明交流互鉴。

  三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从形成到发展,始终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多元一体的过程。考古学家苏秉琦根据考古发现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诸多文化类型,提出中国文化发生的“满天星斗”说。费孝通曾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曾在沙特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描述中沙两国的文明交流:“中国唐代时期,大食国遣使来华。中国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郑和远航吉达、麦加、麦地那等地,盛赞所到之处‘民风和美’‘诚为极乐世界’。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这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缩影。纵览历史,汉武帝时,张骞凿空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促进中国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文化交流。汉明帝时,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文化因素。唐宋时期,中国的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中亚、西亚传到欧洲,对西方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化传播与交流,使个体智慧变成群体智慧,小群体智慧变成大群体智慧,某个民族的智慧变成人类智慧。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正是基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四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文明观,是体现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文明观。民族国家时代的文明,是创造继承与传播交流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是内在多样性与外在多样性的双重复合体。天下一家的文化依存论、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论、华夷互变的文化复合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进,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包容、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先进发展经验、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广阔胸怀和巨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2019年4月26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伟大实践,闪耀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智慧之光。

  (作者:邴正,系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Tags:邴正:文明交流互鉴何以可贵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