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国务院官员斯金纳用“文明冲突论”妄议中美关系。这样的论调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5月15日,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文明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是对抗还是对话?相信人们能够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找到答案。
历史与现实表明,只要能秉持文明交流互鉴,何来所谓的“文明冲突”?亚洲尤其如此。有数据显示,今日亚洲拥有全球67%的人口,经济总量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然而,“失去的二十年”的日本、“阿拉伯之春”波及的叙利亚等国和趁虚而入的“伊斯兰国”等,也凸显了极为复杂的地区安全局势:民族宗教矛盾、局地冲突、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以及环境、网络、能源等领域安全带来的挑战明显增多;固守“文明冲突”思维、输送“普世价值”的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频频搅局中国南海等因素,愈使地区安全出现诸多不确定性,蚕食着传统的道德伦理、文明秩序。
亚洲各国迫切希望通过文明交流消除隔阂、偏见与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携手共建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四年前,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倡议,得到积极响应。
当今世界,危机重重。通过不同文明对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重要范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要义。值此之际,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之必要不言而喻。举其大者有三:
一是亚洲各国增进战略互信的需要。外谚云:“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此与“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之中国哲语不谋而合。唯有增强战略互信,各国才有望通过求同存异、深化合作,进一步实现亚洲和平稳定。
二是亚洲各国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今日亚洲,单纯地引进西方价值观和全面“西化”,反而忘记自身文化价值。“失序为底色,有序为插曲”,这是学者对中亚政治史的基本判断,从反面警示亚洲各国,文化自信须臾不能丢。
三是开创亚洲文明发展新时代的需要。亚洲曾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除了中华文明光照千古外,据施展所著的《枢纽》介绍,11世纪阿拉伯商人发行的支票(check),即诞生于中亚并作为外来语传入欧洲;中亚阿尔法拉比等哲学思想传入西方后,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基础……未来,亚洲各国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常态化,以谦和礼让、互助互爱为主要特征的亚洲文明必将继续发扬光大,开创亚洲文明发展新时代。
“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为此,人们将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视为“塑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文明发展新纪元的有力支点”。这当然是心怀傲慢与偏见的“斯金纳们”不想看到的,却道出了亚洲众多国家的心声。(江西财经大学 喻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