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育是每个女性成为母亲前必须经历的一道关卡,但自然分娩带来的痛苦对于绝大部分女性来说都是身心折磨。今年,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名单公布后,让不少准妈妈们看到了“曙光”。分娩镇痛究竟给产妇带来了何种体验?医疗机构开展工作时又面临着哪些障碍?
实行无痛分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以无痛生育作为保障,才能让顺产的意愿变得更强烈。医学上把人类能感受到的疼痛感分为12个级别,研究表明,分娩的疼痛属于最高级别的疼痛,往往让人难以忍受,麻醉镇痛的剖腹产就会成为首选。另一方面,从人文关爱的角度出发,让更多产妇相对舒适地生育,也需要尽快推广和普及无痛分娩。
有比较才有鉴别,目前分娩镇痛用得最好的国家是英国,比例达到85%到90%。国内试点医院之一的北京医院的数据显示,目前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占到了经阴道分娩产妇的45%-60%,远高于国内抽样调查的平均水平。从这个数据可见,我国目前的分娩镇痛开展情况与目标诉求还有着差距。从试点的情况来看,受人力短缺、收费标准不明确,内部操作流作不规范,资源分配和调配难度大,人员待遇和薪酬难以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等因素,分娩镇痛试点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若没有政策扶持并形成体系性支撑机制,通过较长时期的实施和执行,分娩镇痛试点的困境得不到化解,无痛分娩的普及率和实施率低的状况也很难得到改善。
分娩镇痛试点所呈现的问题,是整体状况的生动写照。根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中国约有7.66万麻醉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拥有的麻醉医生仅为0.5人。据业内人士测算,目前国内麻醉医生缺口约30万人。没有具体从事麻醉工作的从业人员,无痛分娩的实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而政策层面首先所要解决的应当是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通过有计划、分阶段的培养,充实麻醉专业队伍的数量,先解决有人做的问题之后,才能通过绩效的调整和待遇分配的改革,逐步稳定和巩固队伍数量,实现质量的稳步提升。
无痛分娩人才短缺的矛盾,与儿科和全科医生缺乏比较相似。因而不妨效仿儿科医生培养的政策,在医科院校设立更多的麻醉专业,扩大招生的比例和数量;同时为增强考生报考的意愿,可以采取降分招考和定点招录的方式,不断扩大考生基础。在麻醉专业人员的使用上,也应当根据其职业的特点和承担的工作任务,在利益分配上有所倾斜,让他们有更加优厚的待遇,提高优秀人才的晋升空间,从而做到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为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在总结现有试点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的规模,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解决目前部分医院开展无痛分娩试点的亏损,在提高试点医院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医院积极参与,为此项工作的普及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的主动性,应当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落实相应的目标责任和具体单位,明确推进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此,才能避免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虚置化,从而真正将社会共识转化为一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