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楼市分化进入新周期,出现“遇冷”和“发烧”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有喜也有忧。“遇冷”是成效,需要坚持;“发烧”是问题,需要解决。无论哪个,正视现实,保持楼市调控定力是关键。
据报道,历经“9·30”“3·17”两轮房地产调控持续发力,一二线城市齐齐进入环比“量价齐跌”阶段,周期性拐点正在不断逼近。但楼市的整体趋稳似乎并未影响到开发商对三四线城市的良好预期,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市场仍然火爆,多个城市在2017年上半年已经实现上百亿的土地出让收入。(7月31日《经济参考报》)
数据显示,在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全国一二线热点城市商品住宅市场普遍出现“量价齐跌”态势,楼市调控的影响已经在一线城市全面出现。虽然未出现大拐点,但投资投机需求被打压,市场因此退烧,住房向居住属性回归。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国楼市销售依然明显呈现分化,三四线城市接近全面上涨,无论房价还是销量。而这些城市的土地市场仍然火爆,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这一点。其中虽然不无“刚需”因素,但也不乏调控乏力、投机炒作、风险累积等问题。由此说楼市分化进入新周期,一二线“遇冷”,三四线“发烧”,既符合实际,也提醒我们需要有效应对。
当前楼市调控需保持定力,一要遏制热门城市调控松动迹象,二要避免三四线城市房价炒作。在笔者看来,这是“楼市后调控时代”的关键。一方面,“遇冷”的城市不能见好就收,而应在咬定“调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好当前的窗口期,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事实证明,单靠一个“限”字,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市场乱象,也难以释放真正的购房需求,还是需要综合施策。比如,应加快完善不动产登记信息联网,推动信息共享和互通互认,使投机炒房者尽快“曝光”。同时,提高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楼市调控中既能有效保障外溢人群的刚需,又能精准打击投机炒作需求,维护市场秩序。
另一方面,对“发烧”的城市,可考虑在“一城一策”基础上进行“区域协调施策”,提高调控实效,给发烧的楼市降温。不难发现,随着城市界限越来越模糊,区域概念强化,仅仅以行政边界实施的“一城一策”调控已无法适应市场变化。虽然有些“城市群调控场”的态势已然初具雏形,对区域市场整体回归理性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同城市长期的行政分割,在协调程度、形成调控合力的能力以及政策科学性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果缺乏新的调控视角和手段,没有进一步的“区域协调施策”,一二线城市原有的楼市乱象,便很有可能会在三四线城市重现,这是必须高度警惕和尽力防范的。
总之,楼市分化进入新周期,出现“遇冷”和“发烧”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有喜也有忧。“遇冷”是成效,需要坚持;“发烧”是问题,需要解决。无论哪个,正视现实,保持楼市调控定力是关键。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快建立长效机制是抓手;因地制宜,打压投资投机需求,抑制泡沫,让市场退烧,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是目标。(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