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着眼于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下大力气、花巧心思,挖掘和弘扬中秋等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让寄寓美好生活希望的传统节日回归其本义,重新成为人们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悄然来临,而在奔波忙碌之中,身边却感觉不到多少节日的味道。
中秋节既是传统民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认同,具有丰收、吉祥与团圆等美好寓意。还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节,白天,亲友们互相往来;夜晚,一家人围坐庭院,赏明月、吃月饼、话丰收、唠家常。在外工作的人也不会以奔波劳顿为苦,总会赶在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大小商店里摆满节日礼品,热闹异常,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
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人都感觉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节味儿越来越淡,要不是商场打节日牌促销商品提醒人们中秋临近,恐怕真的会有很多人会将节日视如寻常,糊里糊涂地就过去了。
中秋节的节味儿为什么变淡了?细思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已经体现在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节日原本具有的集中资源统一释放的指标性作用逐渐降低。
二是当今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仍是多数人,特别是城市人的普遍状态,人们过节的心情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忙碌的工作冲淡和挤占。
三是现在离家外出工作的人很多,中秋节只增加了一天假期,如果回乡与亲人团聚,时间并不充裕。特别是今年中秋节与国庆长假只相距一周,许多人选择将回家或出游的计划集中安排在国庆假期。
节味儿变淡,除了以上三点,可能还有其他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会使人释然。笔者认为,对于中秋等传统节日节味儿变淡的问题,还应辩证地来看。一方面,它是现代人工作节奏、时间观念的折射,是崇廉尚俭理念在新时期节庆文化中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节味儿变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不利的一面。当然,这里的节味儿不是狭义地仅指消费意义、商业氛围,还更应包括节日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味道、民俗味道,以及传统文化在长期传承中形成的恒久的认同感和感染力。
因此,要让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节味儿浓起来,不能舍本逐末,仅在以节日为噱头刺激人们消费甚至相互攀比上动脑筋,而是要着眼于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下大力气、花巧心思,挖掘和弘扬中秋等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让寄寓美好生活希望的传统节日回归其本义,重新成为人们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