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条件下,一些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反而凸显了出来。这说明,不是流动性不够,而是流动性的传导有问题。保持流动性充裕,而且一定要流到该流的地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经济学界进行了深入了分析。有的分析结合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认为货币政策依然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和防控金融风险,适应流动性的内生需求,不会偏向宽松。这种分析比较中肯。但也有分析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没有提“中性”,因而有很大可能偏向宽松。这种分析不足为信,有误读之嫌。
所谓中性货币政策,亦称“中立货币政策”,指严格保持货币中立,不对经济产生任何影响,以实现经济均衡的一种货币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多,就适度释放,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少,就适度回笼,货币仅是交易的媒介物,而不是真实的生产要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货币政策不会偏向宽松,也不会收紧,只会根据市场对流动性的需要预调微调。
流动性“合理充裕”是被实践证明的适用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累计实施了四次降准,向市场净释放的资金约2.3万亿元。在2018年6月和10月两次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3000亿元。与此同时,央行前三季度累计开展MLF操作共40740亿元。前不久,又进行了一次定向降息。可以看出,尽管面临着外部挑战和经济下行压力,央行货币政策的定力依然很强,既不让流动性过多,用通胀换虚增,也不让流动性过少致使通缩,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而是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搞大水“漫灌”,注重精准“滴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当然,目前还需要解决一些企业的“口渴”问题。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条件下,一些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反而凸显了出来。这说明,不是流动性不够,而是流动性的传导有问题。保持流动性充裕,而且一定要流到该流的地方。诚如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所指出的那样,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条件下,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这说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当前执行的重点。
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完善金融市场主体,在稳定发展大型金融机构的同时,鼓励中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形成大中小三类市场主体,细分市场,专业服务;要健全激励机制,着力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想办法,激励各类金融机构主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要强化中小微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企业良好的信用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青睐,降低融资成本;要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合法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利益,防止流动性在金融体系内部“打转”。相信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定会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