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经济梦想和发展愿景,都值得尊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让人们感受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力量,体会到携手合作谋求共赢的益处。面向未来,我们更应当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场春雨,温润了两年的等待。北京再次张开热情双臂,喜迎八方宾朋,以“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如约而至。
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经济梦想和发展愿景,都值得尊重。推动各国经济联动发展,是全球经济新一轮发展与新一轮全球化的成功关键。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首倡共建“一带一路”,一时应者云集,全球为之瞩目,古老丝路就此焕发新光。近6年来,被誉为“21世纪伟大叙事”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展现出强大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合作吸引力,汇聚起参与各国的力量,掀开了世界发展进程新的一页。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基于此,才日益生机勃勃。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最新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合作将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1%-2.2%,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2%,还将促进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至少提高0.1%。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普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从政策对接方面看,“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已有的经济战略、发展愿景找到了契合点。越南的“两廊一圈”构想、柬埔寨的“四角”战略、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哈萨克斯坦的“光明大道”发展战略等,都从“一带一路”倡议中找到了知音。4月25日“政策沟通”分论坛上,共形成60多项高含金量成果,包括发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7种外文版,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领域文件,并推动了一批务实合作项目。
如今,“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社会用行动对“一带一路”投出了信任票、赞成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方案,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也切中世界经济发展“深水区”的难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就要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同时还要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更重要的是,加快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流通,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计利当计天下利。“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让人们感受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力量,体会到携手合作谋求共赢的益处。面向未来,我们更应当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