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他们鲜以真面目示人,很可能就是逛街时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他们烂熟法律规定、掌握鉴定资源、精于索赔技巧,即使被百姓奉为揭黑打假英雄时,也毫不避讳“逐利”的初衷。职业打假20年,他们有人出入乘豪车、坐拥豪宅。但光鲜难以掩盖“职业打假人”因逐利而不可避免的“原罪”,随着更多良莠不齐的人投身这个行当,这些不光彩的东西被愈加放大。(3月21日新华社)
资料图片
打假本就是一种以赚钱为目的的工作,和道德无关
职业打假人逐利,这可以理解,毕竟打假是要付出成本的,职业打假人也要赚钱养家。早在2011年,就曾有媒体报道,职业打假人王先生透露,这些年来他参与过上千个假冒伪劣产品纠纷事件,99%以上都以他胜诉告终,而被他投诉的商家,90%以上都是采用私了的方式处理纠纷。这种私了,让职业打假人获得好处而不公开丑闻,至于涉假商家私了后,是吸取教训还是继续售假则不得而知。【详细】
不可否认职业打假既实现打假人的利益诉求,也倒逼了市场主体主动守法经营。同时职业打假群体的存在也大大弥补了执法力量的不足,让利益成为职业打假群体的驱动力,实现民间力量对违法市场主体的有效监督。因此捍卫市场秩序和弥补执法力量则是职业打假人存在的社会价值,这就是尽管职业打假人饱受争议,却依然活跃在打假一线的根本性原因,然而职业打假群体“收钱噤声”的潜规则却辜负了社会的期望,甚至隐藏法律风险。【详细】
如果国内没有这么多假货,何来打假?
从根源上说,打假也好,假打也罢,都是因为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太多所致。如果国内没有这么多假货,何来打假?何来假打?同时,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打假行业缺少制度规范,职业打假人也缺少起码的自律,这也是假打出现的原因。【详细】
其实,打假之所以形成为一种职业,职业打假人之所以能够出入乘豪车、坐拥豪宅,归根到底是有关部门不作为、执法不力和造假企业共同促成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根本上要靠政府要靠执法,而不是几个职业打假人。因为职业打假人打假既然以逐利为目的,当他的个人私利得到满足后,与造假企业达成某种默契后,就不会再打假、真打假,甚至反过来保护造假企业,破坏市场秩序。【详细】
沉默背后,是对更多消费者权益的伤害
“收钱噤声”的潜规则已然将职业打假人与经营者捆绑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这并不难理解。虽然经营者与职业打假人之间有利益冲突,但在“收钱噤声”潜规则的支配下,他们二者都是受益者。对于职业打假人而言,因此而受益显而易见;而对于经营者而言,它们可以不必因此而承受监管部门的执法惩罚,实际上也是一种受益,所谓利益冲突也就被置换为利益交换。这一利益共同体所损害的,乃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力量与威严。【详细】
职业打假人“闷声发财”,固然让人不齿。但这种不齿,我们也要反省是否有自我角度的道德洁癖、“欺软怕硬”的性格缺陷,以及要求职业打假人“无私奉献”的自作多情。职业打假人不是净化市场秩序的主体力量,这个无需赘言。他们在某件商品或者消费中,找到商家把柄,并和商家达成了权益上的对称,这个私下行为,是很难用法理和道德来积极主动介入的。而这种权益对称,应当是职业打假人作为消费者本身所被赋予的。区别在于我们因自身的怯懦和无知而“弃权”,但职业打假人却能“针尖大的窟窿撕进斗大的风”。【详细】
微言大义:
@慢慢骑士:有垃圾的市场,就需要有清道夫的出现。
@董耒:这钱挣的也不容易,希望假货少点!
@不不那除:别说百万,就是他年收入千万,相比较而言我也不想看到假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职业打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假货太多、执法不严、消费者缺乏维权意识等给了职业打假人生存的土壤。不能否认,他们对市场主体的有效监督,但他们担不起社会对无假货的期望。职业打假人“收钱噤声”,和造假企业达成某种默契,已经说明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有赖于规则的制定、执行,否则,只会损害更多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