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赵燕菁:福建大棋局——厦门空间战略的区域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赵燕菁 参加讨论

    
    “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域”[i]。
    不理解福建的战略利益,厦门的空间策略就无从谈起。过去十年,福建省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位次不断下滑[ii],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战略层次的思考。愿景不等于战略,目标不代表行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顶多是一种愿景。只有可操作的战略,愿景才能转化为行动。
    战略是最稀缺的资源。改革三十年,福建在国家战略中无足轻重。无论东部崛起,还是西部开发,福建不是配角,或者干脆缺席。2008年后,海峡两岸的战略互动开启,福建地位骤然提升。但机会仅仅意味潜力而非现实。现实是,福建对台湾的影响,不仅比不上北京、上海,甚至比不上东莞、昆山。海西的战略“抓手”在何处?
    战略需要想象,但想象代替不了战略。战略必须可触摸、可操作。唯有具体,才能摆脱空谈。
    一、合作还是竞争?
    空间战略的核心是组织要素。
    阻碍福建省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水、环境)配置效率的是制度,而不是基础设施。制定战略,就不能回避制度设计。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战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就有什么样的行动。长期以来,福建省的城镇体系被分为福州和厦漳泉两大战略集团(图1)。这样的划分的,并非依据对福建空间本质的理解,充其量,是对空间表象的一种描述。但这一描述,却长期误导政策的实践。
    
    图1 传统解释:双中心的福建城镇体系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理论是战略的先导。
    思考空间问题,前提必须是竞争[iii]。传统区域规划强调的是区域间如何整合,如何合作。但现实中,凡成功地区域合作,必定是建立在区域竞争基础上的讨价还价。不仅城市如此,省一级如此,国家之间也同样如此。
    财政核算体制决定了任何区域合作,都必须基于区域内利益主体的竞争。脱离竞争的“整合”,必是一厢情愿。竞争并不一定意味着消极。如果说计划经济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竞争,那么,中国改革的成功,则离不开激烈的区域竞争。因为唯有竞争,才能发现价格;而唯有正确的价格,才能优化各种经济要素。
    放眼国家经济版图,哪里竞争激烈,哪里发展就快。分属不同省市的长三角是如此,同属广东省的珠三角也是如此。最近,北京-天津经济圈、成渝经济圈的崛起,也同样是如此。竞争,基于利益的分歧。其最优结果,却可能是利益的整合。
    行政整合的本质,是财政的整合。西方国家很少诉诸行政合并,乃是因为发达的市场制度提供了多样化的替代手段。即便如此,欧洲债务危机也表明,缺少财政的整合,即使货币完全统一,经济也无法真正一体化[iv]。
    基于合作的区域战略转向基于竞争的区域战略,关键是要形成一系列初始条件近似,大体上在一个起跑线上的经济实体。福建山海,落差巨大,无论资源禀赋还是基础设施,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从一开始,山海之间就无法展开有效竞争。
    福建的区域战略必须从“合纵”改变为“连横”。
    九大地区应从山到海重新划分为经济规模相当的三大城市集团:1)福州+宁德/南平;2)泉州+莆田/三明;3)厦门+漳州/龙岩。然后,将三个集团都升格为副省级,分别形成厦门-泉州-福州为中心的三个超级城市,各自整合九龙江(厦门+漳州龙岩)、晋江(泉州+莆田三明)和闽江(福州+宁德南平)三大流域,构成“全要素”的“山-海”格局。
    这样,就形成了资源禀赋互补,都有出海口,行政地位相当,平行竞争的空间格局。外部交易的要素,变为内部配置的资源[v]。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在空间上重组(山区做减法,沿海做加法),使得要素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所有各方(山或海),在交易中都可以最大程度获益。各种要素,都可以获得最大的价值[vi]。
    
    图2 依托流域,“山-海”整合
    省政府只需抓住福、泉、厦[vii],而将腹地交给三个中心城市[viii]。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集群的内部基础设施,自然会从各自的沿海向腹地延伸。整个海峡西岸形成以海岸线为骨干,三大城市为基点,各自向内陆树枝状延伸的基础设施分布(图3)。三个城市集群内部,功能互补;三个城市群之间,则允许产业重叠(如石化、港口)。在此基础上,鼓励三大城市集群在所有层次上展开竞争。
    
    图3 福建城镇群结构
    海峡西岸的概念可大可小,关键是匹配的政策。不同的行政边界,各行政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同,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方式也不同。“山—海”平行,山区各市就必须仰仗省一级财政统筹和转移支付;“山—海”一体,三大龙头城市就会自动配置资源,开发各自的山区腹地。山海之间的内部交易,会自然缩小两者间的发展差距[ix]。
    二、厦门的同城化策略[x]
    同城化的本质,乃是区域的一组联盟。
    任何联盟,首先必须明确各方在其中的利益。空间整合之所以成少败多,就是因为认识不到(或者不肯承认)参与各方的利益。同城化不是做慈善,也不是扶贫,更不是救灾,而是利益交换。缺少利益交换的结盟,不可能持久;只满足一方利益的结盟,不可能存在。
    厦门在同城化中的利益是什么?第一是空间,第二是资源。
    先看空间。所谓空间短缺,乃是相对于经济结构而非经济规模。无疑,经济规模越大,需要的空间越大。但厦门的空间短缺,并不是简单的面积不足。
    下面这组数字很说明问题。厦门1565平方公里,2008年GDP1560.02亿元。而同期,浦东新区532.75平方公里,GDP3150.99亿元;深圳1953平方公里,GDP7806.54亿元;同647平方公里的新加坡(2010年2200亿美元),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2010年1.7万亿港元)比,厦门空间面积对应的经济潜力差距更大。
    差距原因?腹地。
    所谓腹地,乃是区域内顶级城市垂直分工覆盖的范围。顶级城市为周边提供服务,周边对顶级城市创造需求。腹地的经济规模和水平,决定了顶级区域发展的规模和水平[xi]。
    放眼区域,那个城市可以成为厦门的腹地?显然不会是泉州。无论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泉州都高于厦门。在厦泉漳同城化中,泉州不仅不是厦门的腹地,相反,乃是厦门的主要对手。
    对泉州而言,厦泉漳天生就是一个不利的战场。厦门由于地理位置占得先机。这就是为什么三市中,泉州必定是同城化意愿最低的一方。厦泉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属于水平分工。厦泉漳同城化越成功,泉州就越处于从属地位。泉州是闽商的主要发源地,留住乃至吸引企业总部,乃是泉州经济的本能。作为拥有过福建最辉煌历史的泉州,很难容纳厦门展现出的雄心。
    漳州则正相反。加入厦门,利益最大。厦门的港口、机场、教育、医疗等,可以大幅提升漳州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只要用厦门概念,对于外来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吸引力就会成倍增加。漳州的招银、角美,实际上已经纳入厦门经济圈。漳州新市区也在向厦门大幅靠拢。加入厦门,对于漳州人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历史和心理包袱。三市同城,漳州获利最大——而且越紧密,获利就越大。
    漳州负载着厦门的雄心。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得漳州者得“天下”。只有成功整合漳州,厦门才具有和泉州竞争区域龙头的资格,才有可能在更远的将来,将泉州吸入厦门。反之,厦门就只能在区域分工中平行于泉州,时局有变,就有重被泉州经济圈吸收的危险。
    再来看资源。
    区域整合的利益,来自于资源的互补。厦门拥有的是资本和项目,缺少的是土地和劳动力。显然,厦门和漳州的资源要素可以互补,而同泉州则会竞争。从战略角度,厦门最短缺的不在地,而在水。
    纵观厦门发展的全部历史,水,一直是高悬在厦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厦门水源,绝大部分来自漳州。“龙江精神”凸显出的,乃是厦门对漳州水资源致命的依赖[xii]。土地之所以短缺,很大程度上乃人为所致(农转用指标);而水资源短缺,才是厦门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这一资源上,漳州和厦门恰存互补。
    厦门整合漳州(乃至龙岩)的核心动力,就是水。在水的分配上,稳定的机制远未形成[xiii]。厦门必须抓住同城化之机,彻底整合全流域的水资源,不论代价多少。同城化,水资源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不会永远有低成本的优质水源。不仅是水量的问题,更是水质的问题[xiv]。但在这方面,属于晋江流域的泉州,完全可以作壁上观,抽身事外。
    “龙头”不是封的。对于厦门而言,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深度整合漳州——最优的策略是合并。非如此,不能形成足够的腹地;非如此,不足以充分利用漳州的土地,特别是水资源;非如此,漳州的区域地位无法实现质的提升;非如此,厦漳就不足以吸引泉州加入厦门经济圈。
    厦门的策略应当是:首先彻底整合漳州——最好是通过行政合并;再北上龙岩,实现九龙江流域一体化;然后,借力高铁,前出潮汕平原。
    
    图4 厦门整合:先漳州,后龙岩
    同泉州的合作,则要由近及远,由低渐高——先南安、安溪;然后徐图晋江、石狮;如果届时泉州成功整合莆田、三明,厦门就要准备和泉州水平分工。如果泉州依然孤立,就择机实现大厦门与泉州的融合。
    任何一体化,必基于竞争。城市联盟如同企业联合,或整合,或兼并,
    背后无不隐藏竞争杀机。厦门决不能想当然以为自己已经是区域龙头。先谋后动,落棋无悔。谁率先完成对腹地的整合,谁就可以赢得先机。越早认识这一点,战略上就越主动[xv]。
    厦漳泉同城化,不是孤立的短期行为。必须放到区域竞争的大格局下,才能看得更清楚,更长远。短短几年,上海整合了浦东,天津整合了滨海,重庆整合了江北,西安整合了咸阳,成都整合了天府,合肥整合了巢湖……;再远,广州整合了番禺、花都,杭州整合了萧山……;而海峡对岸,五都整合已然先行一步……[xvi];厦门对腹地整合速度的快慢,不仅影响厦门自身,而且影响整个福建在国家版图中的地位。
    有人说,同城化不必行政整合,这就相当于说,皮肤联在一起,而骨骼、血管不必联系在一起。行政整合,如企业兼并,乃是区域一体化的最高形式。相比低水平的城市联盟,虽然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但收益也更大。
    非常之时,需非常之策。不敢冒足够的风险,就会在区域竞争中越落越远。
    三、“城市病”与空间结构
    市中心建设高架,乃是“城市病”恶化至不可逆阶段的典型症状。广州如此,上海如此,北京也同样如此。厦门刚刚通车的仙岳路高架,显示出厦门的“城市病”,正在步一线城市的后尘,快速进入其临床的晚期。
    厦门正在同日益恶化城市病赛跑。
    过去几年,厦门老城密度继续增加、岛内外落差持续扩大、岛内设施不堪重荷。所有熟悉厦门的人,来到厦门后都会明显感觉到厦门正在迅速失去往昔的宁静、优雅。全市5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人口聚集在仅134平方公里的本岛土地上,全市65%的就业岗位也集中在本岛(171万就业岗位,本岛占110万)。轿车进入家庭,是引爆城市拥堵的主要引信。
    
    图5  密集的本岛:现状用地及人口与就业岗位分布
    资料来源:厦门市规划院,《2011总体规划检讨》,2012
    这是完全可以预料的结果。近几年,厦门跨海通道迅速增加。但现实表明,跨海通道只有和城市结构调整同步,才能达到分解本岛压力的作用。中心不出岛,跨岛通道的建设就非但不会减轻岛内负荷,反而内吸更多需求——更好的“血管”,使“心脏”承受的压力更大;更多的跨海通道,只会使城市中心负担增加。
    
    图6  入岛通道越多,本岛压力越大
    资料来源:厦门市规划院,《2011总体规划检讨》,2012
    更为严重的是,统计滞后导致了对恶化程度的误判。厦门本岛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停车)和公共服务(如学校、医院)都是按照上一版总体规划2010年252万人作为规划依据的。但刚刚公布的五普数据显示,2010年厦门实际人口已突破353万人——整整增加了100万人[xvii]!其中本岛更是高达186万人——超过总体规划合理人口将近一倍。厦门城市病恶化程度,已远超早前的判断。规划预留的缓冲空间,已被吞噬殆尽!
    厦门的挫败并不孤立。比厦门规划控制更严的北京,也曾试图减少老城压力,结果失败了;广州十年前开始限制老城,建设新城,结果也失败了……;“城市病”如同急性流感,在短短的十年内放倒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其实,他们的病因都一样——单中心的城市结构。
    城市如同一个生物,起初是单细胞的坯胎。随着增长不断分化出各种专门功能的器官。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房子,它的扩张,不应是简单空间面积的扩大,而是不断增加卧室、厨房、餐厅……等一个个专门的空间。但是失败的城市,却不能及时实现城市功能的空间裂解,而放纵自己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自由漫溢。
    这些外溢发展,无一不是围绕着原有的中心。使得老城不得不负担比以前大得多的功能。城市外部的任何扩张——新城、卫星城、工业区、居住区、机场、码头……,只会导致更多的血液流向心脏。这就如同肥胖一样,脂肪的堆积,不仅不会分担心脏的压力,而是会不断增加其负担。
    面对压力,大部分城市起初都是选择保守疗法。比如,越来越多的高架桥。但是,高架桥就如同心脏搭桥,导致城市病的“病根”——单中心的结构并没有解决。从来没有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靠“保守疗法”治好过城市病。大部分城市下决心治疗时,都会发现最佳的“治愈窗口”已经失去。
    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像北京、广州那样选择“保守疗法”[xviii]。最早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就是青岛。然后是深圳、苏州(厦门当初新政中心从老城迁至筼筜湖,也属于较早调整空间的结构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加入这一行列的城市越来越多。省内的龙岩、漳州、泉州、南平……,省外的成都、长沙、杭州、西安、南宁、郑州、济南……。
    2011年6月7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决定建设首都联邦区并将中央政府部分职能迁往新区(4万联邦官员及20万名家属),11月2日,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进一步提出市政府迁出老城的计划。莫斯科面积将因此扩大16万公顷[xix]。无独有偶,2012年7月1日,韩国世宗市正式启用为“行政首都”。包括总理办公室在内的韩国16个政府部门、20个政府下属机关将在2014年前迁往新都。届时,1万多名中央政府公务员将在世宗上班。
    所有这些规划实践,都指向一个方向——从单中心结构转变为为多中心结构。这是目前已知的,可以治疗“大城市病”的唯一药方。
    
    图7 深圳:多中心结构的典范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相比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厦门又是幸运的。由于在城市规模还没有膨胀的过大时,轿车就开始进入家庭,这就为厦门调整空间结构,应对交通模式的急剧变迁留下了可能。只是这样的可能转瞬即逝。稍一犹豫,就会错失解决城市问题的最后机会。
    上世纪30年代,厦门高速发展时,城市重心成功从鼓浪屿移向本岛;现在,厦门则面对其城市发展史上第二次重心转移——从本岛移向大陆[xx]。
    不能说厦门现在才意识到这些问题。10年前,朱镕基就提出厦门要壮士断腕,跳出本岛;2002年,习近平就要求厦门“跨岛发展,拓展岛外”。特别是2003年左右提出的海湾城市发展战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岛内多区合并、岛外撤县设区),为城市结构的调整做出了战略上的准备。
    陆续通车的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特别是2010年,翔安隧道通车,标志着跨海发展条件的成熟。此时,如果城市空间不能及时调整,无论采用怎样的规划手段,本岛都一定会车更多、楼更高、人更密。特别是如果不及时将本岛核心功能外迁,跨岛通道所起的作用就会与当初的设计目标相反——导致本岛压力骤增,而不是压力的纾解。
    也许有人寄希望地铁之类的技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问题。北京的经验告诉我们,地铁和高架桥没有本质的差别——可以延缓症状,却不能解决问题。更危险的是,密集地铁在老城的汇聚,将使中心区的转移更加困难。一旦城市在高速发展阶段没有及时转型,城市就会被锁定在单中心结构——就像今天的北京。
    厦门必须抵制饮鸩止渴的诱惑——每一条高架的建设,就是逃避彻底治疗的借口;厦门必须拒绝“刺激-反应”式妥协——每一个妥协的叠加,就是本岛的负荷的增加。厦门必须明白,问题出在策略而非规划。没有一个城市曾经靠“规划”,解决过空间结构带来的问题[xxi]。把责任推给规划,是一个容易的借口,但不会解决问题。面对变局,最需要的是战略远见和政治意志[xxii];最危险的是犹豫不决和无所作为。
    四、厦门的空间调整
    未来五年,厦门必须立刻开始空间结构的调整。没有人愿意离开服务完善、设施齐全的老城。拒绝外迁的借口,永远都会存在。不要指望形成共识后,方开始行动。成功的政府,从来都是领导,而非追随。各种抵制在一开始就必须被计入“成本”。
    调整城市结构,不仅仅是工业的外迁,而必须是核心功能的外迁。近期,厦门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岛内的货运码头外迁;第二,全市的行政中心外迁。
    厦门的火车站已经开始向集美转移,厦门的机场外迁翔安也是箭在弦上。唯有东渡港,依然吞吐着上百万标箱的货物,占据着四分之一以上本岛岸线。厦门以港立市。“港口和风景旅游”,是国务院确定的厦门两大城市性质。港口在厦门的地位的确与其他城市不同。但这并不意味厦门港必须在本岛。纵观世界各国的港口城市,随着城市发展,港口无不从原来的中心区退出。尽管港口在这些城市兴起中,曾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城市发展的规律依然迫使港口退出中心城区。纽约如此,伦敦如此,香港如此,上海也是如此。
    201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徘徊在在600万标箱左右。与预计的1000万标箱,相差甚远。而仅分布九龙江口南北岸的海沧港和招银港区可建吞吐能力,就有约1900万标箱。即使本岛集装箱全部转移到岛外,现有能力绰绰有余。而只要港口外迁,岛内交通压力可以马上降低20%;置换出上百亿的土地;相关物流、工业用地可以退二进三;邮轮、会展、旅游、娱乐经济应运而生……。
    厦门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就是,只要港口不外迁,厦门本岛的空间压力、交通压力,就不会有解。本岛新增的各项功能,就不可能找到足够的空间[xxiii]。
    相对港口外迁,争议更大的是行政外迁[xxiv]。
    争议一:是否必须外迁?过去30年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凡是高速成长却拒不调整结构的城市,无一不陷入瘫痪的挣扎;凡是赶上过去十年黄金增长期及时调整结构的城市,大多开始收获“多中心”的好处。空间调整,最大的风险是未来宏观经济会的波动。欧洲和美国的债务危机,随时会影响中国经济。高度外向的厦门势必首当其冲。但同时,最大的机会也来自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可以部分对冲外部市场流失的影响。
    争议二:是否现在外迁?如果厦门维持过去十年的高增长,现在外迁也已经晚了。随着地铁等设施的建设,
    中心外迁的最佳时机随时都会丧失[xxv]。如果未来经济急剧减速,远离根据地,建设岛外新城,风险就会成倍放大。这意味着资金准备,必须双倍于过去流动性极度充裕的“黄金十年”。但反过来,成功的空间调整,则可以作为逆向操作的工具,防止经济增速下滑。典型的案例,就是厦门30年代逆世界经济危机而上,大力拓展新城,形成了厦门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xxvi]。
    争议三:本岛会否衰落?鼓浪屿撤区后,压力骤减,但发展动力随之消失。近年来,鼓浪屿居住环境不断恶化。欧美国家高收入居民外迁郊区,都曾导致中心区的衰落。但中国的经验却显示,高速成长过程中,老城衰落可能极低。这是由于老城自身增量,足以弥补损失存量。同鼓浪屿不同,即使政府外迁,思明区政府犹在。思明是福建最富裕的区,可支配财力不输十年前厦门,即使省内地级市,也罕有其匹。但长期以来,发展动力却受到市政府的约束。市政府外迁,束缚减少,反有助于释放区级发展潜能。
    争议四:往东?往西?向东,靠近机场、泉州;向西,靠港口、漳州。[xxvii]厦门的新中心区选择,关键看厦门的产业方向和区域雄心。按照市场流理论(周一星,1998;赵燕菁,2001),只有向下游建坝,才能将“经济水库”做大。泉州方向,就是区域市场流的下游。如果厦门目标在第二产业,收编漳州后,小富即安,应当趋向物流中心(港口)——选址马銮湾;如果厦门志在逐鹿“南福建”,成为区域领袖,就应以发展高端服务为产业目标,新中心区就应趋向人流(机场)——选址翔安。
    
    图8 市场流与行政中心选址
    五、翔安、金门与海西
    空间经济,既有波峰,也有波谷。发展潜力最大的,既不是波峰,也不是波谷,而是落差最大的地方——比如深圳。厦泉漳三个城市之间的走廊地带,是福建最重要的战略增长轴。显然,在这个走廊里,厦门和泉州间的翔安-晋江地区,就是这条增长轴上最顶级的区位。
    特别是枢纽机场的选址,更加奠定了翔安-晋江在海峡西岸的特殊地位。现代城市的发展表明,机场(高端人流)的因素已经取代以前的港口(货流)和火车站(货流和低端人流),成为更重要的城市动力[xxviii]。新机场建成后,周边要素必然向此汇聚。整个福建,绝无第二个地区在发展潜力和区域地位上可与翔安-晋江相比。
    
    图9 机场奠定翔安-晋江区域战略地位
    厦泉之间的晋江至翔安地区,是厦泉决战的主战场。厦门必须尽快出手。晋江强翔安弱,则泉州取得区域主导权。相反,若翔安利用机场等区域要素,将南安收入囊中,便可一鼓而下晋江,进而实现苏树林省长提出的闽南“小福建”整合大业。
    翔安之于福建,相当于南沙之于珠三角。无论厦门政府是否迁入,其区域地位也不会减损分毫。而远离这个轴线,受影响的反而是行政中心的地位[xxix]。
    抢先在翔安构筑制高点,便可登高而招,南安、晋江就会渐次脱离泉州,融入厦门经济圈;反之,南安、晋江率先崛起,翔安就会被逆向吸入泉州。区域竞争,战场的位置决定生死。拥有主场,就拥有根据地,就可以制定比赛的规则,就能建立起以我中心的区域秩序。临高直下,江河千里。晋江已然落子,厦门不可不察。
    
    图10 以翔安为核心的区域秩序
    翔安的更大价值,还在于金门[xxx]。
    福建的地位在对台。对台的抓手是金门。就国家战略价值而言,不只平潭,福建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同金门相比。但奇怪的是,几乎所有区域发展战略中(包括所谓海西发展战略),都有意无意地回避金门。在热闹非凡海西规划中,近在咫尺的金门,就像厦门一个无足轻重的影子,处于福建空间战略的盲区。
    不久前,金门政府委托美国AECOM公司编制战略规划。带队到厦门调研的金门官员一定要见我。席间,我问,金门的定位?答:生态保育、两岸花园。如果此策成真,势将与我利益背道而驰。
    金门,是台湾“蓝色”最深的地区,是“统派”的根据地,是统一理念渗透岛内的桥头堡。金门人说,即使台湾真的想独立,金门也会加入大陆。这在“独”意渐浓的台湾,乃是一个罕见的异数。这恰是金门的战略价值所在。过去20年,台湾政治赋权,已逐渐转为自下而上。在这一情势下,金门在岛内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端赖其人口和经济占台湾比重。
    台湾人口2300万。大选决胜只在数十万票,甚至数万票之间。金门面积150平方公里,10万8千人左右,实际居住人口不到5万人。对台湾政治生态的影响微不足道。对比之下,面积更小的厦门(130平方公里),2010年本岛人口已达180万。
    大陆高速崛起,时间在我一边。故大陆的战略目标,应在维持台海不变。台湾如船,金门如锚。金门只有足够重,才能使台湾不至被不测之风暴卷走。故此,金门重,则福建重,则海西重。福建的战略利益,就是全力增进金门在台湾政治经济版图中的分额。
    金门只要有100万人(包括籍在金门,住在厦门的人口),就可占到台湾人口二十分之一。人口多,可以通过选票,影响岛内政治;金融强,可以通过货币,操控岛内经济。如果达到200万人(含厦门在金门投票者),就足以影响岛内政治平衡。规模,决定了金门在区域战略格局中的价值。
    在海西的战略棋局中,金门应当成为台湾的迪拜、香港。翔安的作用,就是作为金门的“影子替身”,引领甚至“逼迫”金门成为台湾的顶级城市[xxxi]。
    中央入金,势将引起对岸战略警觉。厦门入金,利之所在,民意趋之,岛内无从拒阻。入金,乃福建的无可替代之职责。福建一定要深度渗透金门——或明修栈道,或暗度陈仓。此乃国家战略使然。此一战略中,翔安作用无可替代。
    第一步,争取翔安、金门共用机场。金门机场多雾,适航条件差,限制福建透过金门入岛的通道。然后开放厦门(金门)机场飞台湾有航权的国际航线。以大陆的市场为代价,使金门(厦门)机场迅速取代岛内机场(如桃园)成为台湾通往全球的口岸[xxxii]。这样岛内飞机就会以桃源为枢纽,转为以金门为枢纽。对外枢纽既定,市场就会迫使岛内相关产业外移金门。
    第二步,仿效机场模式,创造条件,让两岸的贸易金融和其它产业向金门集聚(比如可以给金门比香港、上海、澳门更大的金融特权和市场优先,鼓励两岸贸易集中在金门-厦门交易)。同时,让金门的医疗、教育、治安,甚至城市风貌、建筑品味等等,各种公共产品远远超过台湾本岛;要吸引台湾精英在金门就业、发展;要使台湾的金钱在金门汇聚、增值;要让金门成为台湾的高技术创业的“天堂”;要让金门的文化成为台湾最新潮文化的策源地……最终,引导岛内的资本和人员向金门大量汇集。
    届时,金门的时尚,就可以引领台湾的时尚;金门的舆论,就可以左右台湾的舆论;金门的选票,就可以成为“关键的少数”。统一的声音,就会压倒分裂的声音。台独的阴谋,在弱化金门,必要时弃金门脱陆;我们的战略,必反其道行之——要强化金门,必要时假金门入岛[xxxiii]。
    台湾战略思考和行动能力向来低下。寄希望说服台北采取行动,无异于缘木求鱼。台湾政治制度,使得政治家只能追随民意,而无力领导民意。岛内操弄民主,为台独创造空间,同时也为我影响台湾政治创造了条件。
    金门决策层级低,民意影响大,为我提供介入金门之机。借助民意,引导民意,决定了推动金门战略,必由下而上,先民后官,以民意驱政府,以地方促中央。福建之金门战略,应以本土住民为基轴,造福金门住民,争取金门住民,扩大金门住民,提升金门住民。
    台湾如鱼,金门如饵。下好金门这粒棋子,不仅要眼高,还要手疾。海峡时局,瞬息万变。难以等待平潭形成战略级的影响力。一旦情势逆折,战略机遇顿失。翔安依托厦门,启动速度远超平潭。
    翔安之战略价值,不唯泉厦,更在金门。纵观全局,无子能代。只有在国家大棋局里,翔安,乃至福建,才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结 论
    世事如棋。
    没有当年华中、山东两大野战集团的合并,就不会有淮海战役的胜利。将几大战略区,整编为四大野战军,更是解放战争决战阶段的关键之举。总量不等于力量。福建崛起,必先完成三大中心城市群的整合。只有在全省大棋局里,每个棋子才能有意义地行动。散兵游勇,规模再大,也无法展开战役级别的布局。各市无序发展,只能是战术盲动。
    战略性的行动,必是在全局性重要的区位展开的行动。四川举全省之力建设天府新区,是战略性的行动;天津借国家之力建设滨海新区,也是战略性的行动;西安启动西咸新区、广州谋划大南沙、深圳开拓前海,同样是战略性的行动。“大国以天下观一隅,小国以一隅观天下”。厦门的战略,必须放到世界来思考。
    福州一翼,或许具有省域的重要性,而只有厦漳泉,才具有国家级的重要性。厦泉漳三市争雄,先整合者得先机。合,才有资本;合,才有腹地。厦门必先合漳州,方能举两地之力,上联龙岩,东叩泉州,南控金门,前出台海。
    厦门的短板,在于城市结构。单中心的结构,限制了厦门的规模,抑制了厦门的雄心。“城市病”不会随时间不治自愈。决策者必须放弃侥幸心理。越早正视这一点,厦门就越主动。未来五年,厦门要尽快从“鹭江道-鼓浪屿”,转向“观音山-翔安”,进而形成一东一西,两翼齐飞的双中心结构。厦门要挑起区域的重担,必先撑起自身的重量。自身问题不解决,任何区域角色都是空谈[xxxiv]。
    战场的选择,决定了战役的规模。放弃渡江,选择江北作为战役主战场,使粟裕成为军事战略家中的王者[xxxv]。决战海西,同样需要战役级的空间谋划。在这场重塑“南福建”经济版图的大角逐中,谁是胜者,取决于谁能选择更有利的战场。淮海战役的经验是,坚持依托根据地,坚持内线作战,才能抵消对手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势。
    战场博弈是如此,经济竞争更是如此。厦门一定要争取本地成为决战的主场——唯有主场,才能尽享规则制定之利。厦泉之间,乃四战之地。天下有变,势为兵冲[xxxvi]。不为我取,必为他用。故此,岛外落子,应首重翔安。
     赵燕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Cardiff 大学博士
    文章发表于《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五期,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R],国发〔2009〕24号,2009
    The State Council. Somesuggestions on supporting Fujian provinc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nnelwest bank economic zone, [R], Guofa(2009) No.24, 2009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R],2011年3月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Reform Commiss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e channel west bank economic zone[R]. March, 2011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R],2009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and design.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e channel west bankeconomic zone. [R]. 2009
    4.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规划[M],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2006(9) 第1版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and Design. Strategic Planning, [M]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2006(9). 1st. edition.
    5. Qian, Y. and Wingast, B. BeyondDecentralization,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orking Paper, [R]. Stan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1994),
    6.  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Yang Xiaokai. ContemporaryEconomics and Chinese economy. [M].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7.
    7.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Steven Chueng. TheEconomic System of China. [M]. CITIC PRESS CORPORATION. 2009(10).
    8.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城市规划》1998(2):22-25.
    Zhou Yixing. On the maindirection of economy connection. City Planning Review. [J]. 1998(2):22-25.
    9.  赵燕菁.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城市规划》2002(11):7-15.
    Zhao Yanjing. From urbanadministration towards urban management. [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2(11):7-15.
    10.赵燕菁,关于土地财政的几个说明《北京规划建设》 2011(01)
    Zhao Yanjing. Explanations onLand Finance Issues. [J]. Beij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2011(01)
    11.赵燕菁,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2001(3):38-52
    Zhao Yanjing. Exploration on thenew paradigm: the method and theory of conceptual planning. [J]. 2001(3):38-52
    注释
    [i] 语出清代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原文为:“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ii] 1990年,福建落在全国第14。2000年,GDP连续超越数省,排名曾居全国第10位。但过去10年,福建连续被湖南、湖北超过。退到第12位。与紧追其后的北京、安徽差距不断缩小。其中,安徽2010增速接近15%,福建勉强超过9%。
    [iii] 最早用财政联邦制来解释区域竞争的有钱颖一(1998)、杨小凯(1997)等海外学者。张五常(2009)则将地区竞争上升为中国增长模式的核心。
    [iv] 克鲁格曼2012年7月18日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国地区间生产力也存在巨大落差,地方政府也有巨额债务,但没有出现欧洲式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各地区间的财政联盟(联邦政府)。这一观察,也适用于解释经济发展落差更大的中国。
    [v] 比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但土地紧缺;山区则有土地资源,但缺少投资。财政统一后,就可以将山区的土地指标置换沿海投资——总的占用耕地没变,但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沿海地区的投资或转移支付,重点投向劳动力,特别是职业教育:一方面给沿海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一方面减少内陆地区土地的压力,提高人均耕地占用水平。
    [vi] 这样,厦门就不必为没有空间吸引PX这样的大项目发愁(完全可以放到漳州),龙岩也不用担心本地的企业、资金,流失到厦门(财政在一个锅里)。沿海城市还可以通过内部转移支付,补偿山区保护水源带来的损失。山区各市遇到灾害,沿海对应城市自然成为救助主体,而无需省里统筹。
    [vii]如协调龙头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市际轻轨、铁路、高速路、机场)。
    [viii]在这个结构基础上,重新考虑全省大型基础设施的配置和规划,并确定哪些由省里建设,那些由中心城市建设,那些由区级政府建设。唯有如此,福建省才有资格参与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的竞争。
    [ix] 省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可以有两个方向。第一,权力下放。由于大部分发展的职能都下放给中心城市,省一级机构的行政资源(如机构编制)可以大幅向中心城市转移。在总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中心城市的力量,提高中心城市的行政级别。第二,权力转移。在长乐甚至平潭建立独立的“省会区”,并将省政府转变为有完整土地财政权的“城市政府”(类似直辖市)。
    经略福建,平潭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对于平潭可能存在的风险,决策者必须保持清醒。同天津滨海、西安西咸、成都天府的超大规模城市新区相比,平潭岛最大的不同,就是孤悬海外,远离经济发展重心,没有任何城市可凭依托。尽管投资巨大,但其区位(战场)并不具备战役级经济要素展开的条件。珠海当年举全市之力,冒进西区,一棋落错,至今没有翻身。
    解放战争初期,为减轻延安压力,刘邓被迫远离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的刘邓大军,处境极为艰难,不得不在进山3个月后的12月进行了分兵。刘伯承率中原局机关及1个纵队(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转出了大别山,移往豫西。一个月后,邓小平也走出大别山,与刘伯承会合。蒋介石则在1947年12月29日宣布:“大别山的剿匪军事,初步的工作已经完成。” 刘邓大军出征时12万余人,到走出大别山,全军减员至5万余人。由于丧失大部分重武器,几乎组织不起战役规模的行动。刘伯承等人在8月10日给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报告中,指出:“(中原野战军)1、2、3、6纵,对返回大别山几乎是谈虎变色。”
    平潭时运不济,正好赶上国际金融海啸、主权信用危机、国内地产下行。一旦项目烂尾,资金无法接续,就会重演刘邓脱离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式的战略冒险,甚至把福建经济拖至危险海域。
    非常之时,需非常之举。两条路,其一,壮士断腕,适时收缩规模以待良机;其二,将平潭变为战略级重要区位。办法之一就是省会落地长乐甚至直入平潭(也可仿效成都、西安,市政府迁马尾,省政府迁长乐)。长乐乃福州最关键之发展区域。省会外迁长乐,无疑更是一招险棋,且不说政治阻力,财务风险也很大。但此举可以盘活省会在福州的存量资产,提升平潭融资主要来源——土地的价值。惟如此,方可能维持必须的大规模、超常规的投入。未来五年,需要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级的投入,平潭方可越过存活门槛,进入财务良性循环。如此巨额投资,一旦无法回收,福建没有一个城市有能力施救。递次式投入资源,很难达到启动所需临界点。一旦资源耗尽,平潭不仅不足以完成中央赋予的职能,自身也将陷于极大的财务风险。
    [x] 任何战略,首先必须有实施主体。“海西”实施主体是福建省,战略对手乃是周边各省,其规划可以是省政府编制的统一规划;“厦漳泉”的实施主体是三个城市,其战略就只能是三个城市在同城化的框架内,寻找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结合点的独立规划。因此,只存在“厦门的”战略,“漳州的”战略或“泉州的”战略,而不存在“厦漳泉”的战略。
    [xi] 上海、香港区域地位,并非仅靠内部产业提升,而主要是因为其垂直分工腹地内,产业不断扩大提升;而台湾地位之所以下降,就在于其垂直分工产业不断流失到东莞(香港腹地)、昆山(上海腹地)。福建近年的边缘化,就在于缺少参与顶级比赛的中心城市。城市衰则腹地衰。区域中心竞争力的丧失的后果,就是在区域分工中,逐渐沦为他人的腹地。
    [xii] 这与珠三角非常相似。区域规划外人看到的都是合作。参与者才知其中的利益所在。其中,讨论最激烈的根本不是谁是中心城市,也不是那个城市规模多大。大家都知道,谁是中心,市场说了算。真正最激烈的争夺,出现在分配珠江流域(特别是珠江东岸广州、东莞、深圳惠州和香港)水资源。草稿征求意见,所有城市都是主要领导亲自出面。目标只有一个,水资源指标。
    [xiii] 枋洋水库换招银隧道,暗示缺少利益交换的“龙江精神”,已不适于今天的市场环境。
    [xiv] 从广义的环境角度看,离开漳州,厦门根本无法独善其身。
    [xv] 同城化不一定是利益均沾,而可能是有失有得。即使是多方共赢,也会有获利多寡。厦漳泉利益不同,目的各异。三者关系也绝非等边三角形。各方利益不挑明,政策建议依然会是空洞的宣言。
    [xvi] 相反的例子如京津冀。由于长期无法消化廊坊这一战略要地,京津冀一体化显著受阻。
    [xvii] 2012年内部数据显示,
    人口已达420万人。
    [xviii] 最近,广东省政府迁往南沙的呼声再起,而这正是我们十年前给广州的建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
    [xix] 要知道,当初北京放弃多中心的“梁陈方案”,正是由于听从了苏联专家依据莫斯科规划所提出的建议。
    [xx] 厦门岛与大陆的关系,很像鼓浪屿和本岛的关系:开始本岛统治鼓浪屿。五口通商后,鼓浪屿很快取代厦门成为城市的中心。随后,中心逐渐迁回本岛。随着鼓浪屿政府的撤销,鼓浪屿彻底沦为本岛的附属;历史上,厦门长期隶属同安。后来同安衰落,本岛成为全市重心。现在,历史再次摆回大陆。大陆统治海岛的历史周期开始启动。
    [xxi] 北京曾提出“夺回老城风貌”,禁止老城开发。结果却是老城大面积消失,中心压力与日俱增。
    [xxii] 负责任的规划师必须告诉“病人”实情,哪怕这会使“病人”不快。远见,是规划师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不为现实所理解。规划师应当像城市的医生那样,把“城市病”的真实后果和处理办法诚实地告诉政府。“怕痛”的政府会找各种借口拒绝治疗,甚至通过责备规划师回避痛苦的决策。但一名职业规划师不能因此而沉默甚至为讨好领导而说假。2000年广州战略,我们提出广东行政中心外迁南沙,白云机场应建在番禺海鸥岛,当时被视作狂想。但不久前,这个话题再次在南沙战略中被提起。奥运会前,我也建议中央政府外迁,被新版总体规划拒绝。现在,莫斯科政府却在做我们建议北京要做的事。我曾建议首都机场不要原地扩建T4航站楼,而要向天津靠拢。结果,T4航站还是就地扩建。但现在北京新机场已经将北京南部作为首选。同样,深圳机场、前海定位,我们都曾提出不同建议,也都不为当时的领导所理解,但最后又都回到当初的规划。
    [xxiii] 2003年,我们提出深圳前海放弃港口,转而瞄准珠三角核心高端功能,深圳也是一片哗然。直到汪洋一锤定音,2010年,前海才被国务院确定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xxiv] 不仅厦门如此,所有行政外迁的城市无不伴随巨大的争议。
    [xxv] 烟台是山东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张高丽主政山东,要求烟台跳出老城,东部突破。不久前,我去烟台,他们感慨迁的还是太迟了。许多金融机构在老城刚刚建成,再次搬迁,代价极高。
    [xxvi] 一个有趣的数据就是厦门的港口吞吐量。根据海关统计,厦门30年代的这一数据,到改革开放十年后的90年才被超过。
    [xxvii] 这也是当年苏州面对的问题:是向西,趋向太湖?还是向东,趋向上海?二十年后,可以得出结论:1)无论苏州新区还是苏州工业园,都比原地在老城发展好;2)相比而言,面向上海的新加坡工业园,发展更有潜力,动力更持久。西面的苏州新区,则在逐渐边缘化。
    [xxviii]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初机场的计划目标是2010年达到1000万人次,结果却是1300万人次。2011年,将突破1500万人次。机场和港口,一升一降,预示了未来厦门的增长动力的转变。国务院定位厦门“港口、风景城市”,福建省要厦门成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但事实上,航空已不经意间超越港口,成为厦门更加具有战略意义的门户资源。
    [xxix] 苏州市政府的选址,就是错误选址导致空间边缘化的实例。
    [xxx] 数年前,我就提出将翔安拓展为区域的中心。现在,我依然认为翔安在国家战略上重要性,远超深圳前海(因为深圳的战略任务,1997年后以完成大半,厦门则刚刚开始)。
    [xxxi] 金门需要高等级的基础设施支持,翔安就是布置这些基础设施(共用区域机场、码头、水资源)的最佳场所;金门需要特殊经济政策支持,翔安就是新政策(法律、资质认证、货币互换、流通)的先行先试区。
    [xxxii] 桃园机场在2007年国际旅客量曾经高达2086万人次,亚洲排名第7,前6名依次为香港、迪拜、新加坡、东京、曼谷及仁川机场。近年来吞吐量减少,但位次依旧靠前。
    [xxxiii] 金门缺点在小,优点也在小。唯其小,我方势力才易介入。金门开发,难在土地。常住金门人口4万,地类以农业为主。陆资入金,有望短期控制大面积土地。若原住民愿以土地入股,则成本更低。我可假民资之手,分散低价购入土地,然后注资扩大。以厦门过去之经验,20年之内再造金门,并非难事。在20年的空窗期内,翔安则应衔枚急进,使金门之产业特别是人员,暂借翔安,快速做大。
    [xxxiv] 大战略,必需强大的融资。但凡高速发展的区域,无不首先融资破题。过去十年,是土地融资的黄金十年。凡是抓住了机会的城市,都尽享“天时”之利,以极低的风险,实现了城市结构的战略调整。空间战略是融资战略的载体。未来十年,房地产荣极必衰,土地融资难以为继,资金来自何处?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通知称,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在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和深圳市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同时,财政部下发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显示出我们的邻居们已在为下一轮增长准备粮草。11月,上海首先发行的71亿元地债,中标利率仅3.10%,甚至低于同期国债利率。显示对市场对高质量地方债券的巨大需求。厦门政府资产质量,领先全国,应当尽快考虑这一新的低成本融资途径。
    [xxxv] 1948年初,毛泽东命令粟裕组建华野一兵团共十万大军,挺进江南,以吸引蒋军回师,减轻刘邓压力。粟裕犹豫再三后,向毛泽东建议建议暂不过江,而是依托根据地,在华东地区展开几个大规模歼灭战。 后来粟裕果然在中原发动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最后在江淮之间又发动了空前规模的淮海战役,尽歼蒋军精锐的主力于江北。
    [xxxvi] 2003年,厦门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空间战略整合。这次整合,一举实现两大目标:第一,合并思明、开元、鼓浪屿,组成仅次于晋江的全省强区——思明。为重心外移后的本岛,做好了战略准备;第二,设翔安区,在区域最重要的战略地带,开辟了可以展开战役级经济布局的战场。第三步整合漳州已悄然起步,可惜功败垂成。每言及此,厦门的老领导郑立中都不禁扼腕叹息。尽管如此,近年来厦门的跨越式发展,依然显示出2003年整合的巨大成功。

Tags:赵燕菁,福建大棋局——厦门空间战略的区域视角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