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曹林:中国改革的“饭碗经济学”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曹林 参加讨论

    从出席各种记者见面会到赴各种企业调研,盘点总理李克强的讲话,会发现有两个被强调得最多的关键词,一是“改革”,一是“就业”。而且这两个关键词常被放在一起说:加力改革,力保就业——这被不少专家看作是“总理经济学”的核心。确实,改革与就业密不可分,现在已经形成共识,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而“红利”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无疑,就是就业。
    从中国人的习惯说法就知道“就业”多么重要,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总理在今年两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动情地谈到过他见过的“零就业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生存最底线的需要是温饱和希望,而有了“饭碗”才有希望,就业自然就是最大的民生了。从“饭碗”看待中国的改革,会发现30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最大的红利就是创造了无数“饭碗”,也就是巨大的就业机会。得就业者得天下,为老百姓赢得了饭碗,就赢得了改革,赢得了民心。
    以下这组数据最能说明中国改革的“饭碗经济学”: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巨大就业增量,不仅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了饭碗,而且数以千万计的城市新增劳动力与下岗职工,也主要通过走向市场而获得了饭碗。统计显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上百万个就业岗位,让上百万人捧到饭碗。中国8%以上的增长率维持了多年,支撑了无数人的饭碗。
    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也是以饭碗这个最大的民生为导向的。当下改革最大的特征是放权,将一些集中在政府手中的权力让出来,放权给市场,放权给社会,放权给公民。放权带来的最大红利,就是就业机会。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就业经验都证明,是“小企业”在更多支撑着“大就业”,而不是那些巨无霸的“大企业”。
    为什么高层领导对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念兹在兹?税收改革要助力小微企业,金融创新要有利于小微企业,关键领域要降低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就因为意识到中小微企业的“就业最大容纳器”的作用。
    改革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两层意义,一是放权改革,在创造就业岗位中给无数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另外一层常被忽略的意义是,通过“限权改革”使就业机会更平等,使一些昔日被特权所垄断的就业机会向每个人平等地开放。对多数人来说,这实际上也是一次增量改革。这样的改革虽然从总量上没有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但过去有些岗位被内部人士垄断,如今每个人都有机会平等地去争取了,对很多人就是“多”出来的就业机会。
    如果“饭碗”被个别特权人士和内部人士所垄断,那就不是就业机会,而是固化的特权福利,改革从既得利益者那里抢出这些饭碗而放到市场上,就是创造了新的饭碗。从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到促进企业在用人制度方面的改革,打破“内部招聘”,严禁“萝卜招聘”,推进公务员招考的公开透明,绑住权力的手,挤压“关系招聘”的空间,这样的限权改革也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
    改革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层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就业者自身。这个命题上,我们都有一种天然的惰性,天经地义把自己当成一个改革的受益者,站在“享受改革红利”的角度看待这场改革:改革是别人的事,别人在通过改革为我们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天然地需要一个别人准备好的就业岗位。
    这种思维是错误的,改革创造新就业机会,不能等别人提供果实让你享受,每个就业者也要去改。比如要改革自己的就业观念,才会创造出就业机会,政府力推中小微企业,可如果一些人眼高手低,只盯着北上广深,只盯着大城市的大企业,对很多条件不错的中小微企业抛出的橄榄枝视而不见,那么别人创造再多的就业机会也没有用。

Tags:曹林,中国改革的“饭碗经济学”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