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李海光: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理解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李海光 参加讨论

    当前,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探索和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肯定是与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有所区别,我的理解是集约、绿色、权利、可持续,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
    城镇化是结果非手段。实际上,一直以来城镇化都是被当成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做大GDP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来使用和操作的。从城镇化规律讲:是应该先有“市”而后有“城”;而我们是先建“城”,没有顾及“市”,即先把投资这个刺激经济发展手段用足,把GDP做大,后续效益、结果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够。当然了不仅在我国,美国的底特律不也是个很好的例证吗。所以说,推进城镇化的因果关系还是要理顺的,当然了这反映了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系统作用的结果。没有工业化、产业化的支撑,人们来到城市,做什么,如何生活?城市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镇化只能变成空中楼阁。
    城镇化是权利非权力。此处权利,我的理解更多的是代表公民,权力代表的是政府,说白了就是谁主导城镇化的问题,是政府推动,还是更加注意居民的表达和话语,遵循城市的发展规律和文化。毕竟城市是居民生活的地方,如何生活的更加舒适、方便、幸福,居民最有发言权,要处理好是“人本”还是“物本”的关系。长远看,以人为本肯定是比较科学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实践中,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重大轻小、重表轻里等现象就是突出表现,至于原因,很复杂。当然了,政府也要积极发挥其作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城镇化是福利非剥夺。有人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美好。进入城市生活,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原因何在,就是城市有相对优越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条件,就是说资源要素相对集约,同样的生产要素,在城市可以有更多的收益。城镇化过程,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等,都非常关键,其背后涉及的都是附着在其上面的福利如何再分配的问题。在当前农民土地物权还不太完整的条件下,如何保证他们利益最大化,使其拥有更多进城资本,需要我们认真考虑,需要加快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实践。
    城镇化是包容非排斥。城市的核心文化和精神,我认为就是包容。精神与文化,至于一个城市的影响与人一样。就如我们观察一个人一样,看表都是一个自然人,没有什么太大差异,只要其融入社会,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之间,很快就能把我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看清、看透。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聚集到城市,生活在一起,与过去的“熟人生活”模式相比,多了一些法理认同、利益认同,少了感情认同,所以更需要一种包容文化,接纳所有的爱,包容所有的差异,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Tags:李海光,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