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徐建:基础设施与中等收入陷阱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徐建 参加讨论

    近期我和同事收集了全世界主要国家基础设施的数据,制作了一张图表。图中的横轴表示每100平方公里公路的里程数,纵轴表示每100平方公里铁路的里程数,这两个指标基本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状况。图中每个点代表一个国家的公路和铁路密度,越往右上方表示密度越大,越往左下方表示密度越小。得出的结论很有意思,一些观察在预料之中,而另一些观察在预料之外。
    发达国家的道路设施
    预料之中的情况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些高收入国家的道路密度确实很高。其中美国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只有34人/平方公里,道路密度不算太高。但是公路密度依然达到每100平方公里67公里,铁路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公里2.3公里。英、法、德三国的人口密度比美国高很多,大约是美国的3-7倍,公路和铁路密度也同样比美国高,公路密度大约是美国的三倍,铁路密度是美国的两倍以上。
    日本、韩国的道路密度也很高。尤其是日本,公路密度达到了英、法、德等国的两倍左右,铁路密度基本与英、法相当。考虑到日本的人口密度大约也比英、法、德高出四成以上,公路密度高也可理解。不过,这样不禁让人联想起日本在股市、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曾经为了刺激经济而大规模修路。事后看,日本经济并没因大规模修路而再次腾飞。如果这样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倘若有的话,也是很有限的。韩国的道路密度也很高,每100平方公里的公路和铁路密度分别为105公里和3.4公里,都比美国高出了50%左右。如果考虑到韩国的人口密度高达493人/平方公里(是美国人口密度的15倍),道路密度相比美国较高并不足为奇。实际上,韩国的道路密度可能比看起来还要高一些。这个国家40%的人口都聚集在首都首尔,极大节约了交通运输的需求。这一点,也可为其他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提供一点借鉴。
    中国的道路基础设施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尽管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增长很快,基础设施状况已经大为改观,但是总体上依然十分落后。中国每100平方公里的公路里程为40公里,铁路为0.68公里。与美国相比,他们的这两数值分别是我们的1.7倍和3.4倍。如果进一步考虑中国138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大约是美国的4倍),中国的人均道路密度实际要低得多。其他高收入国家,如英、法、德、日本、韩国,公路和铁路的密度当然也就比我们高得更多。
    预料之外的情况是,人们常常说印度的基础设施差,可是印度每100平方公里的公路达到125公里,铁路达到1.9公里,几乎都是中国的3倍左右。当然,印度的人口密度大约也是中国的3倍,这样里外来看,印度和中国的人均公路、铁路其实相差不多。观感上看,或许印度的道路宽度、路面质量依然有待提高,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但是单从公路、铁路密度来看,并不比中国差。
    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否足够,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指标是道路的拥堵程度。而对于中国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
    基础设施与中等收入陷阱
    例如北京,其拥堵已经到了谈出行而色变的程度。不仅市区内拥堵,市区外也拥堵。不仅是大城市拥堵,小城市也拥堵,甚至一些小县城也时常上演全城大堵车。可见,城市基础设施不足毋庸置疑!中国的铁路情况也不容乐观。每年过年回家的火车票一票难求也能说明问题,表明铁路运输的供给远远不够。看上去,解法很简单,要么增加供给,比如多修铁路;要么减少需求,比如提价。而通过提价增加铁路运营利润反过来也会增加修路的激励,二者有相通之处。但火车票问题多年来都未得到解决,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预料之外的观察是,中国的道路基础设施比很多中高收入国家似乎还要好一些,比如马来西亚、巴西、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比我们高,但是铁路和公路密度都明显比我们低。比如马来西亚,其100平方公里的公路和铁路里程分别为30公里和0.5公里,都低于中国。再比如巴西,这两个密度大概都只有中国的一半。俄罗斯的铁路密度比中国稍低,但是公路密度则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与其地广人稀可能不无关系。另外几个发展中大国,阿根廷、墨西哥、南非,公路密度比我们低一些,而铁路密度则高一些。总体上看,这些国家都在图中的左下角,属于公路、铁路密度都很低的国家。
    图中左下角这几个数据点,多少给了我们些安慰,毕竟中国的道路基础设施还远不是最差,甚至比一些收入高于中国的国家还好一些。但这一安慰其实很无力,这些基础设施差的国家,无一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经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经历了又一次快速的增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很多国家都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真正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为数不多,除了一些资源富庶的国家之外,也就是日本、以韩国为首的亚洲四小龙和一些底子较好的东欧国家。而日本、韩国的基础设施都很好。其他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巴西、阿根廷等,都在经济起飞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滞,至今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被认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发展是个复杂的谜题,无数经济分析的大师醉心于此,依然未能解开繁冗的密码。无论如何,基础设施最多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之间,究竟何为因何为果,还是互为因果,也难以用一张图简单说明。然而,基础设施落后会增加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机会,形成发展瓶颈,是一条说得过去的道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徐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Tags:徐建,基础设施与中等收入陷阱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