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伍治坚:金融危机离我们不远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伍治坚 参加讨论

    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欧洲政府和中央银行再不采取果断的措施,世界经济很有可能再次跌入衰退的深渊。
    很多人对2008年的金融风暴仍然记忆犹新,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境况可能比2008年还要严重。主要原因有三:首先,2008年的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当时的美联储和联邦政府财政部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比如在短时间内通过TARP(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以及联储的第一次量化宽松。这次的金融危机更多源于欧洲,而由于欧洲独特的政治体制,以及其央行对待危机不同的态度,很难像美国那样,在短时间内通过大规模的金融方案以稳定市场的信心。
    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全球各国央行纷纷降息,政府纷纷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作用,令全球经济在2009年迅速探底回升。  但就今天而言,大部分国家的利率已经处于零位或者接近零位,因此下调空间十分有限。同时,大部分政府都为过高的债务,而不得不紧缩开支或者增加税收,要这些政府再一次启动新一轮财政刺激几乎不太可能。因此,如果金融危机再袭,能够应对危机的政策工具已经少了很多。
    最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机在21世纪头10年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前10年发展的积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产生一定的缓和作用;如果这次金融危机再次发生,则是在2008年经济衰退之后的3年,实体经济比当时要脆弱很多,失业率也要高出很多,因此对普通老百姓的冲击会更大。
    很多人觉得,发生在欧美的金融危机可能和自己关系不大,比如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依然高于欧美诸国,失业率仅为2%,房价也节节攀升,似乎天下太平。但经历过2008年危机的人们都会记得,当欧美经济陷入衰退的时候,海外订单可能会大幅缩水,各银行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海外雇员很可能由于失业,不得不回去他们的家乡,造成人去楼空的结果。因此即便经济危机由欧洲而起,但由于国际经济的相关性,新加坡几乎难以避免被波及。
    那么这次危机的出路在哪里呢?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治理危机还是需要回到危机的源头,即欧洲。欧洲金融危机的着眼点在于意大利(而非希腊)。意大利政府的债券殖利率(yield rate)从月初的5%,慢慢上升到目前的5.6%。一般认为,如果意大利债券殖利率超过6%,意大利政府就有可能发生违约的风险。由于意大利政府的债务远大于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规模,意大利的违约将直接威胁欧元的生死存亡,到时候引发的金融海啸,绝对要远远超过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动荡。
    目前看来,防止这一灾难性后果发生的策略大致有两条:一是财政手段,即EFSF(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通过欧元区所有国家按比例贡献的财政收入,来购买南欧诸国的债券;二是欧洲央行大规模购买南欧诸国债券,将这些问题债券移到央行的资产中,稳定市场信心。
    问题在于,目前两条策略都有潜在障碍。EFSF需要欧元区所有17个成员国在其议会通过。因此任何一个小国如果反对其条款,都有可能拖延EFSF的正式启动,丧失在金融市场上宝贵的救市时间。目前最乐观的估计也至少要到10月份,而悲观的估计则需要拖延到明年才可能看到EFSF发挥作用,显然市场等不了那么久。
    欧洲央行那边厢也是问题重重。首先是欧洲央行购买意大利债券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根据欧洲央行建立时的宪章,央行不允许为政府的财政赤字提供资金,因此不能够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目前的权宜之计,是央行从二级市场上购买债券,而非直接借钱给诸政府。但即使是这样的做法,是否合法也有争议的余地。其次欧洲央行最重要的政策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因此如果大规模购买成员国债券,可能会引发对通胀的担忧,与其政策目标相违背。
    在笔者看来,这场危机最后的彻底解决,可能还是要靠欧洲央行和政府领导人倾力合作,运用政治手段尽快通过EFSF,同时辅以欧洲央行增加对南欧诸国债券的购买,双管齐下,在最快的时间内平息市场波动,还市场以信心。否则世界各国的经济可能会因欧洲决策者的反应迟缓而受到牵连,我们也可能不得不面对重回衰退的困难境地。作者在基金管理公司任职

Tags:伍治坚,金融危机离我们不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