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石小敏:突破性的制度改革在哪里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石小敏 参加讨论

    一、结构性问题的确是分配不均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从各个方面刻画都可以,讲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讲分配不均都可以。现在一般的讲法是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失衡。其中内需不足的重点是消费不足,不是投资。现在中国居民的消费率占GDP的比例是35%,这是大国中最低的。你看同样是转型国家,俄罗斯在50%以上,像发达国家,日本67%,美国超过70%。按道理说,或按其他国家的情况看,居民消费是内需的主要动力,但我们只有三成五,这个也实在太低了。为什么这么低?一种说法是老百姓有钱不愿意消费,这是1998年时候的认识。还有一种说法是大多数老百姓确实没钱。到底中国的收入分配情况怎么样?在2005年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做了一个研究。它把2005年的城镇人口分成10份,按收入高低排下来,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人均收入,是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人均收入的9.1倍;如果把乡村加上,城乡人口也这么分成10份,统计局得出的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是21倍。在2006年的时候,我们会的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小鲁也做了同样一个分析,用非常特殊的调查方法研究国内的收入分配。他的结果与统计局的数字不同,前一个是31倍,后一个是55倍。把9.1与21、31与55这两组数字放到网上,凭你个人的经验,你赞成哪个?很多人都赞成后者,而且还认为偏小。中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按统计局的数字计算已经是0.45以上了。按王小鲁的呢?我们再回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社保、住宅、医疗,这类公共服务这些年推动得太缓慢了,毛毛雨,不解渴。你们这期杂志集中一个重点是关于如何“强国富民”,让我们回顾一下建国60年,前30年只强调强国了,结果是民没富、国没强。后30年,开始强调富民,结果是国强了,一部分民富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民没有富起来。
    二、现在的城市化模式能扭转分配不均?难
    从我们现在现代化的进程来看,我们这个城市化,实际上是进城的农民在城市住不下的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大有问题。我们搞城市化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这是为谁的城市化?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都出现过大量的贫民窟?我们能避免吗?现在看来城里的房子问题就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现在我们城里的房子基本上和穷人关系不大,除了靠父母多年的积蓄来买房,多数人现在买不起房。你科学发展观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对不对?但这些基本的问题远没有解决。
    大力推进现有的城市化模式能不能扭转现在分配不均的局面?我认为很难。过去讲增量的时候都是指在新行业、新领域发展民营经济,用这个新增的部分来解决体制僵化的问题,但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各地搞城市化都是一个模式,都是政府在搞,拆迁、占地、贷款、分羹、土地出让金、土地财政,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式——经营城市。政府利用土地国有制度、征地拆迁制度,谋取地方财政利益最大化。你说这是增量?你说这有利于解决分配不均?过去增量部分的效率往往比原来存量部分高很多,但现在呢?这种高房价、低收入的城市化模式,全国铺开复制能解决分配不均?我们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有所反思。
    三、继续改革才是我们的出路
    城市化应不应该推进?应该。但重点还是在改革,继续改革才是我们的出路。回顾过去30年,我们有奇迹般的高速发展,让世人瞩目。究其原因,这30年的真正贡献还是改革和开放。如果我们继续改革开放,再有20~30年的高速发展,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其实这并不全面。中国改革的起始点应该是1976~1978年。这期间中国政治上发生了大翻转,或者叫大转折,“拨乱反正”,批判极左路线。在我看来,这不是渐进式改革。这是一种激变,是很剧烈的变化。原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这一剧烈转变,为后来所谓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开拓了空间。改革开放30年来,官方和民间有很多对30年改革开放的总结,我认为改革至少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一个是渐进。自上而下的推动突出了决策层坚定的改革意志,渐进则表现了中央政府的稳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上半期,经济领域里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推动是非常明显的。直到90年代下半期以后,这个特征才逐渐开始减弱,但渐进改革一直维持了很长时间。
    四、未来30年的想象:改革停顿了怎么办?
    现在有很多人按照前30年已经走过的这种惯性来预测未来,比如再过30年,我们的经济总量会怎样?但有没有想过如果改革开放停顿了怎么办?没有了继续改革开放,你还能如此高速发展吗?这才是真正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我们是自主的改革开放,总结了自己过去惨痛的教训。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正好是全球化的高潮,在全球化的带动下我们继续开放,也取得了突出成绩。现在全球化受挫,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家都在反思全球化,希望能有所改进。但反观我们现在的政策呢?从大的方面、根本性的方面来看,现在自上而下的推动已经很少了,那种突破性进展的改革,现在基本上看不见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或者改革开放停滞了,我们会不会又一次陷入困境?这不是没有先例,拉美国家有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上个世纪前半叶它们已经到3000美元的阶段,结果后来一直停滞,甚至很多国家陷入困境,为什么?制度没过关,这些都是惨痛的先例。
    现在中央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设,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有社会制度,但很多方面具体怎么干仍然没有明确。仅仅从经济体制上看,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就拿住房来看,它就牵扯到财税体制、土地供给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这些制度都没有解决,所以才造成现在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已经走出来了,制度已经接近完备了,其实这种感觉是不准确的。现在突破性的制度改革越来越稀少了。

Tags:石小敏,突破性的制度改革在哪里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