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政策建议
摘 要:未来如果要继续“保增长”的战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将经济增长率推高到9%~10%,则可能会带来物价高涨。由于物价反应滞后半年到一年,因此,虽然当前通胀不明显,但压力其实很大。因此,宏观调控要适时适度转向中性的、稳健的宏调政策,保证中速增长,并从容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通胀预期,保增长,宏观调控
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含义
2009年10月下旬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近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调结构与管理好通胀预期,这是2009年中央第一次提出“管理好通胀预期”,引发了社会的注意和讨论。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纳入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央提出管好通胀预期,不是说预期要来的通胀一定会严重。而是知会公众正确对待预期通胀的来临,部署管理层做好防控通胀的预案。
按照我国经验,通胀通常发生在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时候。我国目前的潜在增长率在8%~9%左右。2009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实际增长率7.7%,尚在潜在增长率以内,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8.9%,也没有超出潜在增长率的上限。因此不能说已经发生通货膨胀。但随着此次经济周期在2009年第一季度触底,第二季度开始回升,物价指数(CPI)环比上升,同比11月份触底转正,CPI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所以有通胀预期也是很自然的。
预期要来的通胀,在2010年看来并不强烈。目前物价形势,有推动物价继续上升的因素,也有抑制上升的因素。总的看推动因素较强,故物价在涨;但抑制因素也不能忽视,故上升较缓。前景如何,还要观察。一般预测2010年下半年CPI可能达到3%~4%的轻度通胀,还有调控余地,所以不必惊慌,不可为预期通胀误导,做出非理性反应。但也不能忽视导致通胀走向明显化的不确定因素,预为之计,防患于未然。
推动物价继续上涨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经济较快复苏带动的需求和物价上升;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货币信贷供应超速增长的滞后影响(半年期),且货币信贷有持续扩张的预期,即使央行有控制信贷投放的意愿,但许多投资项目需要后续资金,货币信贷2010年可能继续扩张,推动房市股市及物市波动;金融经济形势诱发外资“热钱”流入,会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推动市场行情上扬;过去偏低的劳动工资和能源资源公共产品价格的调整将带来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导致食品供应存在不确定性,而食品对CPI指数的影响不可小视。
还要指出,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扩张性宏观政策的推迟退出,客观上也是继续推动物价上升的因素。
另一方面,存在着抑制物价水平快速上升的因素。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即使结束经济衰退,也不可能回到2008年以前依靠过度消费支持繁荣的状况,而是会降低消费率,提高储蓄率。这样外需回升将很缓慢,外贸恢复期漫长,会抑制物价上涨幅度。
国内产能过剩的形势还在发展。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格局短时间难望改变,将加剧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改革启动障碍重重,难度很大,居民最终消费增长乏力。供大于求的局面不易改变。2009年农业收成较好,2010年食品供应总价上会基本保持稳定。
最重要的是政策变动因素。据《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0月26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模拟预测,如果国内扩张性政策力度不收缩,2009年全年GDP增速达8.2%,2010年达9.1%。2010年物价涨幅可控在3%以下,不会出现通胀,但四季度物价涨幅会在3%~5%,属轻度通胀。也就是说,如果现在实施的宽松的宏观政策力度不变,2010年现实增长率仍在潜在增长率高限范围左右,到第四季度才可能发生轻度通胀。如果宏观调控的力度收缩,由宽松逐步收缩转型,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所以只要政策掌握灵活扩张的宏观政策,收缩适时恰当,就不必对通胀过分担心。通胀预期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政策的调整变化,都可能使通胀预期有所改变。当然,如果不预察政策效应的滞后,而不适时恰当地调整政策的力度和方向,通胀预期就有可能变为明显的通胀现实。
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政策建议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国2010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世界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采取过度宽松的宏观政策,我国也不例外,如4万亿投资的积极财政,9万亿~10万亿的信贷投放等,已经带来经济止跌回升的效果,并且收效在各国之前。随着形势转缓,过度宽松政策的退出迟早要提上议事日程,各国已开始考虑。我国率先复苏,恐怕也要在这方面先走一步,将宏观调控由过度宽松转向适度宽松再转向中性稳健的政策。
第二,目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仍略低于潜在增长率,为保持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仍需继续一段适度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旦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就要考虑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由宽松向稳健、中性的转变。2009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进入潜在增长率的区间,考虑到物价变动与货币信贷变动之间大约有半年多的时滞,在2010年年初开始政策调整,将有助于抑制2010年第四季度物价继续向比较深度通胀发展的后果。如果政策不调整,则通胀继续强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宏观政策转向中性和稳定,不但有助于抑制通胀的发展,有助于稳定物价,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发展思路由高速增长转向以中速增长为目标。我国经济增长即将进入潜在增长率的区间,在此区间将宏观政策调整到中性,是个机遇期。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国两位数的高速发展,超过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只有中速增长才有可能使我们摆脱这些困难,从容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增长。而片面追求过高速度是不能持续的。不能指望经济V型走势向右上方一直上去,走向高速,而要曲折转平,走向平稳中速。所以“保增长”、“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次序安排,要把“保增长”放在“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后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保增长。这里讲的“增长”是持续协调稳定的增长,而不是忽高忽低的不可持续的高增长。这里讲的“中速增长”是宏观政策所能约束的速度,而不单纯是计划的预期速度(如“保八”),不能由宏观政策的约束措施所保证的速度。
Tags:刘国光,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