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飞:美国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
美国金融危机正风声鹤唳。横行世界的五大投行,三家转眼之间灰飞烟灭,另两家改头换面。向来以不干预市场为宗旨,并且常常以此教训发展中国家的美国政府,却提出8000亿美元的救市干预方案,财政部长保尔森“下跪”向国会请求批准,否则政府就要收不起摊了。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看法都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那些贪婪无度的华尔街肥猫们(fat cat),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闯下如此大祸。实际上,把责任完全归结到华尔街,特别是那些公司经理们,似乎有失偏颇,这是因为,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华尔街,而是在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
客观而言,针对美国当时面对的社会经济社会形势,自里根总统开始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回升,失业形势得到一定缓解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尝到甜头的美国政府,把这种新自由主义政策推向极端,则必然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威胁和破坏。美国当前面对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正是美国政府几十年推行这种新自由主义政策走向极端的结果。
一、为推动经济增长,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
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通过消费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亚当·斯密称“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说,奢侈消费促进了生产。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将这些观点发展到登峰造极。以降低利率、促进消费手段为例。自1981年以来,美国社会的利率水平一直呈下降态势。在2001年美国遭遇“9·11”事件之后,为刺激经济增长,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将银行利息降至1%,无限量向金融机构放贷。而当2002年美国经济开始强劲复苏时,格林斯潘却迟迟不加息,直到2004年才逐渐加息。
与利息率趋势相对应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社会的储蓄率不断下降。上世纪70年代最高,国民储蓄率的平均水平为10.3%,80年代降至7.6%,1990年降为5.5%。2005、2006年居然为负数,2007年为0.5%。
在利率等经济政策的支持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进入到一个超前消费、疯狂消费的时代。传统美国梦的内涵不断扩展,住宅面积不断扩大,汽车不断换新,孩子要上私立学校,购物讲究名牌,娱乐休闲支出大增,等等。但是,许多家庭得到这些享受,不是因为自己已经有巨大的财富,而是建立在依靠借贷、依靠未来经济持续繁荣,收入会继续增加,房地产价格将不断上涨的幻觉之上。
在上述的经济政策之下,虽然短期来看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繁荣,但是,美国政府、美国民众却背上了难以想象的沉重债务包袱。
二、社会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广大中产阶级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四十年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老百姓超前疯狂消费,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态势。据统计,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美国的平均小时工资仅仅与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岁男人的收入则比30年前同样年纪的人,低了12%。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统计表明,这几十年来美国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收入却不见增长,与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密切相关。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一大重点是打击工会,进而摧毁保障工人获得合理分配的集体制衡机制。众所周知,里根总统上台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就是以铁腕手段处理美国航空调度员的罢工,最终迫使罢工失败。自那以后,在政治力量的持续打击之下,美国的工人运动就开始了一个不断衰败的历程,至今已经跌到谷底,目前美国私营部门的工会率不到8%,已经基本失去了对资方的制衡能力。
由于工会力量的衰落,劳动者收入必然得不到增加,那么,美国普通民众又如何支持超前消费呢?根据美国学者的观察分析,有三种办法支撑。
第一种是妇女投入工作。70年代以前,美国妇女大多数仍然是固守家庭,不参加就业。80年代以来,为了支持家庭的开支,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进入职场,以获得另一份收入补贴家用。据统计,自70年代以来,有学龄儿童抚养任务的母亲的就业比例,增加了70%。第二种办法是延长工作时间,以增加家庭收入。据统计,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现在的工作时间比30年前更长,比一个普通的欧洲人每年的工作时间要多出350小时,甚至比以勤劳著称的日本人还要长。
由于妇女就业不稳定,而每个工人增加工作时间也有限度,美国人的超前消费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来源是:依靠借贷。
三、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
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例如,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给与储蓄机构与银行相似的业务范围,但却不受美联储的管制。根据该法,储蓄机构可以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甚至购买垃圾债券。
另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以及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众多立法,彻底废除了1933年《美国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基本原则,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的所谓金融创新、金融投机等打开方便之门。
在上述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国华尔街的投机气氛日益浓厚。特别是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
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是不可能牢靠的。从2006年底开始,虽然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涨势只是稍稍趋缓和下降,但是,经过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剧烈放大作用,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危机就难以遏止地爆发出来。先是次贷危机,然后是金融危机,再到目前实体经济社会的全面危机。
由上述分析可知,美国当前遭遇的,决不是一场简单的金融、经济危机,而是一场与美国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密切相关的社会大危机,是美国政府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由此来看,要解决这场危机,决不是美国政府提出的8千多亿美元可以救得了的,它需要的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的全面反思和改革。
毋庸讳言,由于新自由主义理论所实际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例如,全世界到处可见的混乱的所谓金融创新,失衡的社会分配关系,以及奢侈消费文化的泛滥,等等,美国的这场危机不仅对于美国自己,而且对于世界各国,对于全人类,都将是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训和启迪!
杨鹏飞,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
Tags:杨鹏飞,美国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