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移动支付给许多人带来了便利,但对有些人来说却并非如此。9月23日,在黑龙江省鸡西市,67岁的谢大爷在一家超市买了8.8元的葡萄,在排队交款时却被收银员告知不能付现金只能用微信支付。气愤之下,不会用微信付款的谢大爷和超市工作人员起了争执。
拒收现金,违法!
在现阶段,一些商家拒收现金,不仅违反了《人民币管理条例》,而且也涉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利选择任何一种结算方式进行消费。我们提倡移动支付,即“非现金”支付;但“非现金”并不等于“无现金”,更不等于“拒现金”,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因为如此,去年开始,人行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集中整治工作,维护人民币流通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详细】
谢大爷的遭遇并非孤例。随着移动支付普及,一些单位拒收现金的现象开始冒头,以致去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发布公告再次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那些一时落后于移动支付时代的人权利如何得到保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详细】
抛弃现金,误区!
移动支付因迅猛发展,一时间陷入所谓“无现金社会”的认识误区。事实上,移动支付再便利、再具现代感,它仍然只是交易的支付手段,而不是流通货币的替代。任何拒收现金的行为,都损害了人民币法定地位,也侵害了普通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剥夺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特别是移动支付普及有难以逾越的瓶颈,如老年人和一些无法或者不会使用手机支付的群体总会存在,拒收现金对他们的权益影响更大。【详细】
不可否认,使用现金的成本比较高,因为商家需要花费时间去清点和保管。而且,使用现金,也有安全上的问题;如消费者携带现金,很容易遭遇盗抢等暴力侵犯。鉴于此,丹麦正考虑一项推进“无现金社会”的新举措,商店和服务场所可以选择完全的无现金交易,商家也可以拒绝接受现金。事实上,在走向“无现金社会”方面,瑞典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但必须看到,即使在瑞典,仍然有许多人选择现金支付,这完全取决于消费者与商家的协商。【详细】
多种方式,共存!
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各类人群正当权益都得到尊重的社会。移动支付时代,没有必要排斥和疏远不使用移动支付的人。将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还给每个人,让每种合理的支付方式都能得到接纳和包容,才能填平因支付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数字鸿沟”, 让“陌生人”对社会没有陌生感和疏离感。【详细】
可以预料,在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多种支付结算方式将共同存在。一方面,要肯定“非现金”支付的意义,加强对各类支付结算方式的宣传推广,让更多公众了解各种“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公众支付结算习惯,包括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由公众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支付结算方式。特别是,银监管理部门应对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尽早对《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规进行修订完善,规范移动支付方式,促进“互联网+消费”健康有序发展。【详细】
微言大义:
@千千:我们真的能够彻底抛弃现金支付吗?
@060:无论移动支付普及到了什么程度,移动支付时代都必须等一等“陌生人”,为其留出现金支付的窗口和通道。
@知道:这家超市拒收现金,不只羞辱了老人,还有人民币的尊严。
@哨子:便利不是拒收人民币的理由。
@AJ:移动支付时代那些固守现金支付方式的人,守住的也是一条安全支付通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当我们讨论“无现金”概念之时,关注点不仅是支付手段的变革,更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以及信息安全的焦虑。我们当然要呼吁,给现金留下一席之地,等一等那些还没有享受到互联网红利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保留那些必要的“旧窗口”“老方式”非但不是落伍,反而是一种谨慎和理性。尊重个人选择和权益,使用现金如此,其他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