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从外观来看,黑救护车与普通救护车几乎一模一样,各种急救器材一应俱全。然而,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黑救护车参与抢救的人员连基本的医师执照都没有,最多也就是会用医疗器械的技师,而在广州各医院,黑救护车反而成为运送在广州就医的病人进行转院、出院的主力军。
吴江(江苏 职员):抢救没药、“护士”无照、废车改造,虽然黑救护车在外观上毫无二致,几可乱真,但“里子”却截然不同。可以设想,当这样的“三无”黑救护车跑在路上,一旦途中患者发生急救需求,恐怕只能听天由命,而根本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及时救护。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救护车不仅是挂羊头卖狗肉,更有草菅人命之嫌。
主持人:黑救护车成主力,除了有利可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正规的救护车无法满足需求。如何看待这种供求矛盾?
余明辉(河南 公务员):黑救护车泛滥还在于正规渠道的救护车供不应求、缺口巨大。而这种供需缺口,表面看是由于医疗机构财力、人力等各种原因,实质配备的救护车、医护人员等不到位诸因素造成的。更深的制度原因却在于,相关救护车管理办法把配置救护车的权力单一地交给了相关医院等医疗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基本没有这样的权力。
主持人:既然现有的救护车管理模式与现实情况矛盾突出,为何不进行改革,让社会力量通过正规渠道介入进来,提供安全可靠且收费合理的救护车?
张剑(四川 教师):让社会力量参与救护转运服务,需要化解两个方面的尴尬。一者,对民间救护力量的准入要有可供操作的制度规范。现今语境下,我们对救护车这类特种车的管理都是实行“专车、专管、专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也不得私自配备、挪用……因此,要想让民间力量参与进来,就还得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从制度保障的角度给它们提供合法的生存空间,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其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界定。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允许社会力量参与救护转运服务,并不代表相关职能部门就可以转嫁自己的责任,并将其完全交给市场。相反,相关部门更应该对社会救护力量进行严格监管,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