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课程考试题型单一、试题过于简单”“考题与往年重复率高”“部分学生考前突击得高分影响公平”“部分通识课授课方式传统”……这些尖锐的意见来自兰州交通大学3名本科生写给校长和教务长的3封建议信。 (5月23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别怕疼了学生伤了自己
笔者是一名高校教师,对老师们的“放水”颇有点心有戚戚焉。学校对学生每门课程的通过率都有要求,未达到要求,不仅自己的当年奖金要扣,还影响来年学生对自己课程的选择率。这种伤人又伤己的事情,谁也不乐意去做。而不少学生也只是希望拿到文凭,也并不在乎能学到什么。
高校之所以默认教师降低考试要求,无非是担心学生的毕业率,进而影响今后学校的招生。可是,要知道,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综合实力上。浮夸的分数只是自欺欺人,虽然表面上好了学生好了自己,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高校不妨让部分学生痛一痛,让自己也痛一痛,在阵痛中成长未必就是坏事。 (金永淼)
“考试之惑”实为教育之弊
学霸为何埋怨试题太简单?一个充分的理由是,“学渣”10%的努力,可以获得“学霸”100%努力的分数。理性地看,试题简单不简单倒不一定,但是考试方式单一、僵化是不争的事实。
“考试之惑”实为教育之弊。大学教育学用脱节现象由来已久,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纸上谈兵”式的考试依赖,反映在教学上还在采取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模式,授课简单机械,听课被动无趣,缺少知识驾驭、运用要素的输入与引导,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事实上,在信息如此开放的年代,获得知识已经不难,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不缺少获取的能力,真正难的是让他们具备思考、驾驭能力。而教育要做的恰恰是培养这种实践能力,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
理念、教学、考试三位一体,构成大学教育的方式体系。“考试之惑”不能只停留在考试方式的表层思考,事实上改进考试方式手段只是技术性问题,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方法都可借鉴,如开放型课题考试、项目型动手能力考试、面试考试等等,真正的难题是如何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方式与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升级,形成现代大学的教育能力。 (木须虫)
真才实学并不在试题难度
学霸的考试之惑,在于“好学生”的身份很难得到认可,产生了失落感。原本能甩开别人几条街的考试,却出现“人人都是90多分”的结果,以致产生“比别人多学的知识好像白学了”的错误认识。学霸们的失落,是应试教育下的畸形思维,把学习的结果当作了排名次的工具,而忽略了学习的本来目的。
试题难度,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但也要认识到的是,真才实学并不必然体现在试题难度上。其实,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正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可以深入学习和探究的有利条件,而丰富的藏书、学问更渊博的老师,也为其成长提供了便利。自己是否有真才实学,完全可以在课堂的探讨中,在大学里校园里,甚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得到展现。寄望于考试来成就人生的辉煌,意义并不大。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