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高低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两年,“大学生起薪比不上农民工”“起薪一年比一年低”的议论不少。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回应,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月均工资刚刚迈过3000元门槛。总体而言,大学生的起薪,其实远高于农民工的起薪。
张海英(北京 教师):今年又被称为“最难就业季”,因为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更多,而且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用人单位总体需求减少。在这时候,拿大学生起薪与农民工起薪相比,提出“农民工逆袭”,无非是想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起薪等方面连农民工都不如,坦率地说,这种比较、这类说法很无聊。
主持人:这种“比较”怪在哪儿?
王聃(湖南 媒体人):为什么拿大学生和农民工比工资,会成为一种不时出现的比较方式?不过是因为比较者都预设着这样一个前提:大学生的工资就应该比农民工高,因为他们支付了不菲的前期教育成本,有成本投入就应当有现实的收入回报。但这样的理由同样无法成立。大学教育正在成为平民教育,巨量的就业学生、激烈的现实竞争,早让教育投资的多少与收入不成正比,而因为体力劳动者数量的递减,以及城市化对手工业者的大量需求,农民工的收入反而日益见涨。习惯性地和农民工比工资,既显虚妄,更包含着歧视的意味。
主持人:应如何看待大学生的起薪?紧接着,还可以追问的是,是否一定要有高收入才能与“读书多”相称?
邓昌发(湖北 职员):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不是说你有很多书,你就可以走进黄金屋。它最起码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你能从书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二是必须拥有与自身知识相匹配的性格、机遇等各种综合因素——人们都希望知识能在社会序列中赢得物质化的尊严,但改变命运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制度、机遇等。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只是增加人生向上的机会,而非立竿见影的物质财富。窃以为,一些人对农民工工资与大学生起薪越来越接近忿忿不平时,不如多反思自我:多高薪水才配得上大学生身份,大学生是否拥有拿那么高工资的市场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