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下拨到基层,当前发生在这一领域的腐败风险上升,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频频将“黑手”伸向扶贫领域,使脱贫对象的“获得感”被严重剥夺。除了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涉腐基层干部惯用的违法手段外,一些“非典型”的“回扣式”腐败,正在成为基层干部蚕食群众利益的新变种,即“给你争取一碗肉,你得让我喝口汤”。
对此,不少网民表示,扶贫资金成为“唐僧肉”,侵害了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暴露了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漏洞。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公示制度、举报制度、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加大惩治力度,用刚性制度铲除扶贫蛀虫。
扶贫资金成“唐僧肉”
网民“xuuucl”表示,将贪婪之手伸向扶贫对象,此类行为在道德层面的恶劣程度,在法律层面的严重程度无须赘述。然而,近年来此类腐败在某些地方层出不穷,数额越来越大,性质越来越恶劣,令人痛心。
有网民指出,扶贫资金成为“唐僧肉”,一是因为好拿,二是因为惩处不够。
网民“橙子”表示,扶贫资金之所以被人惦记,和其监管难有很大关系。从横向上看,扶贫资金来源过多,多头管理,往往涉及到财政、发改委、扶贫、民委、林业、农业、残联等部门或单位,这些部门互不隶属,信息不通,难以相互监督。从纵向上看,虽然目前将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由省市政府部门负责监督,但中央的一些扶贫资金,要求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而地方财政有的根本拿不出钱,专项资金下来后,没有配套资金,为了完成任务,地方政府只能假配套。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市县范围内的上下级同流合污,监管徒有虚名。
加强制度反腐
网民“圆满”认为,首先要用制度为扶贫资金加上一把“安全锁”,通过建立扶贫资金专户等措施,对扶贫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管理,使扶贫资金被截留、挪用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应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上级部门和本级检察机关、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在扶贫资金预算、使用、结算环节认真进行监督。
网民“波斯菊0086”称,精准扶贫必须做到精准监管,只有扶贫资金的申报、拨付及使用的全过程都纳入监管,才能打牢基础,真真切切地提升扶贫效果。
(记者 赵东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