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朝阳中学殷涛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而是让女儿进入了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到了大多数的朝阳中学,这也让他承受了来自身边人的不少压力,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最近,殷涛的一篇文章《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又让他成为“网红”,殷涛的做法获得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长的力挺、点赞。(9月19日《现代快报》)
●支持
如此“另类”行为不妨多些
在小升初择校之风愈演愈烈的今天,作为中学校长,殷涛的行为的确让不少人无法理解。在习惯并追逐择名校的大多数人眼里,此举更是“另类”,不按常理出牌。对于一些习惯性怀疑者来说,堂堂中学校长的这一“另类”之举,更是有了“作秀”的嫌疑。
就现实而言,择名校确实有诸多显性和隐形的好处,比如享受更多资源、被人羡慕尊重、拥有更多成才机会。但也应看到,是否应该上名校,理应依据匹配原则,尊重公平公正的竞争法则,而不应该提倡依靠关系或者送礼等手段去获取。
而从长远来看,教育资源理应实现最大程度的均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拥有同样的机会。而不应再有名校与普通学校之分,择名校更应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此而言,作为中学校长的殷涛拒绝为女儿择名校,显然是尊重了公平公正的竞争法则,也考虑到了教育发展的未来,其远见卓识和魄力值得我们向之致敬。
正如殷涛所说,“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为了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获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殷涛可谓“牺牲”不小,如果说这是“作秀”,我们倒希望多一些教育工作者也“作作秀”,让拒绝择名校之风从教育工作者开始,习惯性质疑者也能多体验体验这样的“作秀”,别轻易棒杀勇于吃螃蟹的人。
或许,只有当这样的“另类”成为一种常态,重新回归到理性,才不会再被视为“另类”。而这,显然不仅需要类似殷涛的勇敢和努力,还需要教育制度的不断革新,加快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从根本上保障孩子们的学习和成才机会,让上升通道更加顺畅。
禹海君
●分析
拒择名校反衬“名校热”
殷涛任校长的学校,外来工居多,并不能算是名校,而他把孩子送到自己学校读书,显得很违逆常情,也显得“大公无私”。殷涛的做法也可能让一些人觉得是自私行为,当他让自己孩子在自己任校长的学校读书,这样的行为也可以解释为在做广告,在他这么做之后,很多本来有所动摇的家长决定不择校了,选择让孩子继续留在朝阳中学。校长女儿不择校,这才是最好的广告。
殷涛是否让女儿在朝阳中学读书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像朝阳中学此类普通学校是否能拉近与名校的差距。而这在短期内,似乎也难以达到,因为殷涛能让女儿在朝阳中学读书,但不能让优秀的教师从名校流到朝阳中学来。另外,如果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其女儿本就应在朝阳中学读书,那他的这一做法,不过是应有的选择;而如果他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让本可以选择更好学校就读的女儿“支持自己工作”,那也显得有些公私不明。
当然,殷涛的做法,是一种以身作则的表现,这也表现了他对学校的热爱,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这也是值得称赞之处,但他的这一做法,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并没直接关联。
殷涛的做法,瞬间让他成了舆论焦点,不过反证了“名校热”,让人看到当下家长为孩子择校是何其普遍,从而凸显了殷涛做法的“另类”。这一事件背后暴露了教育资源还远没有达到均匀分布,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减少学生家长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的现象,不是让家长们变得“理性”就可以做到,而应该让就近入学得到有力执行,更应该让教育真正做到均衡发展,这才是治本之道。
戴先任
●反对
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
不管怎么说,都要为殷涛校长的理想主义点赞。但是,在现实中,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非名校与名校的现实差别,除了靠校长的努力之外,还要靠时间来弥补。校长可以抱有理想主义,这是称职校长的职责和追求。
然而,对于孩子和广大家长来说,“现实主义”就是无法回避的选择。他们要的是现在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而这种选择,并不是校长可以给予的,也不是校长可以改变的,它是一种社会综合作用力使然。
就目前情况来说,每个家长都会为孩子的选校花上很多心思,而像殷涛校长这样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的人实在太少。其实,殷涛校长是在表达自己的理想观念,但是,这也是对自己女儿选择权利的一种剥夺。因为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成绩好就应当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学校,这当然也是每一个孩子的理想,而且更应当是不能被家长剥夺的自主权利。因此,殷涛作为一名校长,在大方向上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值得尊敬;而殷涛作为一名家长,在现实情态下他的理想主义情怀非要用女儿的择校加以证明,则有失偏颇。
虽然殷涛因此而成为“网红”,但是在“名校”资源依然稀缺的现实情态下,一切还将依然如故。因为,这不是靠个人理想主义能解决的问题,正如很多问题都不能靠行政力量来解决一样。从根本上说,淡化择校是一个需要时间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流动化,才是解决问题关键所在,而不是仅仅靠校长们的理想主义情怀和牺牲学生们的自主选择权利。
马进彪
●延伸
不应只是个人的理想
殷涛面对“自己孩子上哪个学校”的考题时,选择了坚信自己的教育理想、放弃名校,让孩子就读于自己任职的普通学校:这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外人眼中的劣势,殷涛却将其解读为:他们的父母是敢闯的能人、他们有兄弟姐妹、更有责任感、善良能干、懂得感恩……就他的角度来说,他的女儿或者其他孩子与这样一群淳朴的孩子共同学习和生活,所学所获,未必比名校少,甚至可以有更多的成长。
名校资源毕竟有限,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坚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家门口的学校何尝不能成为“名校”?朝阳中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这些都是让学生和家长放心的前提。更何况,这所所谓的“普通学校”还是一个有梦想的校长自家孩子的选择,也是家长们的“定心丸”。换个角度说,殷涛的选择并不止于满足自己的教育理想,他的孩子未来还可能得益于他今天所传递给孩子的人生智慧和良好心态,毕竟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校长孩子不上名校”本不该成为新闻,而应是常态。因为,功利的教育自然成就不了真正的人才,教育公平不仅关乎理想,更影响着民族未来。不过,让“择校”退热,一个校长的力量远远不够,所以,除了期待有理想和方法的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还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公平、需要更多有思想的家长以及范围越来越广的优质教育资源等,这样更多学生家长才可以不必为择校而纠结。
吴左琼
●三言两语
此事所涉及的只是一个择校问题,但是由表及里凸显的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格力量。
——奚旭初
校长干好校长的活儿,女儿读好女儿的书,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谁也不是谁的工具,谁也不是谁的砝码,评价一个校长优劣的标准,永远不是她女儿的择校。校长的理想与女儿的择校没有必然联系。
——舒圣祥
解决问题的根本不在校长带头不让女儿选择名校,而应该是让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能够“优质资源共享”,让“名校”不那么有名气,让“普校”不那么普通,到那时,谁还会挤破头往什么名校里钻呢?
——胡子民
当校长拒绝为女儿择校不再成为新闻时,再来点赞也不迟。
——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