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特殊补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是很多大学的暖心之举。但究竟贫困生该如何认定,这笔补助应该花在什么地方,标准不一,也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贫困生补助应该“花在刀刃上”,也有人认为,补助既然发给了学生,怎么使用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决定。
怎么花钱跟助学金资格无关
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贫困生不应该大手大脚花钱。这当然没错,如果一个人明明家庭经济状况欠佳,却奢侈消费,这只能说明这人爱慕虚荣,应该加强教育。但他之所以获得助学金资格,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不是其道德水准是否够高。用道德水平来作为是否获得助学金的标准,未免失之妥当。
更何况,有的贫困学生偶尔有一件如耐克鞋这样的高档衣物,并非是虚荣心作祟。对于贫困生而言,最大的脆弱不是贫困,而是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贫困,有的学生宁可自己打工也不愿意申领助学金。助学金本来也是想通过补助来消除贫困生与其他普通学生的差别。如果因为他们消费了一件和普通学生一样的衣物,就对他们的助学金资格进行质疑,那不是在刻意强调、时时提醒这种差别的存在吗?
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可是,贫困生的生活究竟什么样子才是合理的呢?不能买手机、不能穿耐克,还是不能吃鸡腿?单凭衣食是很难量化的,更何况,每一次消费背后也许还有外表看不见的原因,比如,家里省吃俭用几个月买了双打折的耐克鞋;比如,为了答谢一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而去餐厅吃一顿。我们普通人都有偶尔吃顿好的再吃几天方便面的时候,为什么要对贫困生苛责呢?
(谭敏)
保持消费克制很有必要
有多大的头就戴多大的帽,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就对应什么样的消费层次,高于经济收入水平的消费,让自己背负沉重负担,甚至寅吃卯粮,并不是理性的消费观。别说是还没有踏入社会、一切开销都靠父母的学生,就算毕业了参加工作,有稳定收入,恐怕在相当长时间内仍需要量入为出。
具体到拿国家助学金的贫困生来说,更加要注意消费细节,保持适度的克制。也许,比如买一台高档笔记本电脑或者一双耐克鞋在当下算不了什么,也不能说明什么(比如,打完折之后可能比普通品牌还要便宜),但是别人会怎么看?旁观者可能不理解,能够满足基本功能的选择很多,为什么你要追求名牌?
不要以为这种评价是过分的,干涉了个人自由,因为贫困生享有特殊权利——拿国家助学金,权利中隐含了一定道德义务,无可厚非。某种意义上说,和“开豪车住保障房”遭痛批一个道理。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就前置了这样一个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何谓“俭朴”固然仁者见仁,难以划一个标准,但是,拿着贫困生补助却追求名牌,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俭朴吧?
(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