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日,曾在电影《哈利·波特》中饰演赫敏的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在地铁上“丢书”,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任一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1月15日,为鼓励粉丝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除黄晓明外,徐静蕾等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作战”。中国版“地铁丢书”一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友纷纷表示要前去“捡书”。
江德斌(浙江 职员):前几天看到“赫敏”地铁“丢书”,就不由心生感概,这种传递书籍、分享知识的方法非常巧妙,要是国内地铁上也流行“丢书”活动就好了。不料,没几天的功夫,中国版的“丢书”活动就上演了。但从报道可知,“丢书”活动尚未被大众了解,仅有少部分网友知晓“丢书”活动的起源和意义,很多普通市民仍将“丢书”活动的书籍当做乘客遗忘物品,并未随便翻动、阅读或带走,很多书被搁置在原处,或者被保洁员清理掉,等待“失主”找回。可见,目前中国版“丢书”活动的影响力有限,网友和明星名人的参与热情很高,普通市民却是冷处理的状态。
主持人:这么看来,中国版“地铁丢书”更像是一种社交游戏,而非阅读活动?
然玉(四川 媒体人):如同过去许多图书漂流活动一样,“地铁丢书”也一样承载了太多的功利化元素:有多少男孩,不在憧憬着自己“丢”下的书被一位气质美女拾到,然后牵出一份清雅的缘分呢?又有多少人,不在“丢书”之后兴奋地拍照分享、写文感叹,然后等着被人点赞、被人认同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小众化、边缘化的真真假假的读书者群体,就时刻想着以某种方式重回舞台的中央。但在很多时候,这其间的种种努力与创意,早已和推广阅读毫无关系。
主持人:那么中国版“地铁丢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王聃(湖南 媒体人):当整个社会对于阅读的习惯还未形成,当鼓励全民阅读还在以一种个体策划与营销的方式而出现,那么中国版“地铁丢书”的价值,实在不应被过度高估。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一次对心灵的提醒。提醒的是,就算网络席卷一切,我们也要有与心灵更亲近的接触方式,这就是中国版“地铁丢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