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查看工资统计数据的时候,希望看到什么?
近期各地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人们照旧吐槽自己“拖后腿”,多地统计局释疑称“平均工资是应发工资,非实发工资”“少数人工资高,多数人工资低,所以多数人工资低于平均”。然而说实话,即使调整了统计方式,让大多数人感觉对了,我还是觉得这些数字太笼统、太含混,从中能获取的信息太少。
涉及民生、经济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在用于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报告之外,还应当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可用信息。每次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发布,都有比较细致的分类,什么涨价了,什么降价了,一目了然,能为居民调整支出安排提供一定指导性。平均工资数据呢?从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政府在提高居民收入工作上的努力,除了这些统计学意义上的信息,一个人从自身角度出发能看到什么呢?数据一出来,无论是全国的,某地的,还是某行业的,劳动者似乎只能给自己做个参照,看收入跟旁人比较是高是低,仅此而已。
收入可能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工资统计数据在赢得广泛关注的时候,不应沦为区区谈资而无甚实际作用。工资统计数据的分类如果更细些,不止于发布笼统的平均工资,也从多个角度呈现入职后的工资增长情况,人们就能从中获取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用有针对性的数据告诉人们,不同技术等级是什么工资水平,入职时间长短、学习投入多少与工资增长有无关联、有多大关联等等。试想,当一个劳动者更了解自己这份工作的前途如何,知道付出多少努力可以期待什么样的回报,他(她)对职业就能有更清晰的规划,就会关注自身实力并把目光放得长远,而不是只盯着眼前工资,盲目愤慨或满足。
媒体和市场调查公司有时会做一些相关调研,但怎么比得上政府统计数据的完备可靠呢?在数据联网的条件下,国家统计部门实现上述多角度的分类统计,难度不会很大,对劳动者却有显而易见的参考价值。此外,不同行业之间劳动者投入与收获的对比、不同层次劳动者的分布情况,也有助于实现更大范围的劳动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