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因存在隐形扣费项目遭新华社曝光,引起舆论关注。据报道,有中国移动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套餐开通了世纪恒通提供的月租为10元“车友助理”增值业务。据了解,世纪恒通与中国移动的利益绑定并不只此一项业务,且其业绩增长颇为迅猛,而前五大客户均为中国移动关联企业。(2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
从你手机口袋偷钱这种“操作”,竟疑似发生在国字号运营商处——若非新华社曝光,绝对像是小道消息。涉及金额少、维权成本高,被莫名其妙扣费的用户,大多也会在“店大欺客”的抱怨中选择自认倒霉了事。可是,我们小时候“每个中国人给我一块钱”的梦想,在运营商庞大的用户基数上,很可能就化为技术投机后盆满钵满的现实。
还是让数字来说明背后的利益关系吧。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世纪恒通与中国移动的交易规模较大,从中国移动取得营业收入分别为17649.86万元、21922.56万元、48416.34万元与24056.94万元,占当期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5.98%、86.86%、92.40%与92.89%。世纪恒通也在风险提示中表示,如果中国移动对于公司业务的经营发展战略模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世纪恒通经营业绩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如果翻译得更明白一些:世纪恒通的生命是建立在移动收费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移动对“车友助理”的捧场,世纪恒通整体业绩不可能如此漂亮地增长。当然,中移动分成比例最高的时候是72.35%.
公众当然不能随意联想或者有罪推定,但既然东窗事发,“隐形扣费”的大戏铺陈在舆论面前,那么,三重追问自然是逃不开的:第一,如何订阅、如何扣费,游戏规则能不能由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自说自话?网约车的属地准生证还没到呢,各种铺天盖地的垄断说就四面楚歌了,那么对于事实上处于支配地位的电信运营方,资费的江湖究竟谁来把关一下它们的规矩?第二,早在2014年12月,央视《焦点访谈》就曾曝光过中国移动乱收费现象。在套餐资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企业“隐形扣费”冲动作为逻辑上的大概率事件,监管部门采取了哪些防火墙策略?第三,电信业增值服务当然有自己的操作规则,尤其是经历过若干年前的“门户大清理”之后,实在叫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低端的“隐形扣费”戏法为何竟然还不肯收手?利益之间有无合谋、规则之上有无勾兑,这显然是纪检监察部门需要敏感介入的线索。
庞大的“隐形扣费”版图上,寄生着反市场化的诡谲力量。这是地方性问题还是全局性猫腻,真相已经不能靠自查自纠来说服公众了。眼下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方面是顺藤摸瓜,厘清真相;另一方面是借势清理,永绝后患。多少年前,大企业的胡作非为破灭了监管部门“免检”的幻想;多少年后,“隐形扣费”的大戏再次将抽象企业社会责任拍死在暴利的沙滩上。
商者逐利、监管尽力——这也许是市场的永恒法则,亦是健康秩序的常态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