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挂不上号,去急诊看;不知道看哪个科,去急诊;白天没时间看病,晚上去急诊看……今后,这些非紧急情况去急诊,可能不那么“划算”了。为了将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北京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将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就诊前先分级,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候诊。(4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当下“急诊不急”乃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非常紧张,普通门诊挂号难、排队就诊等待时间太长,导致就诊体验感极差,难以满足广大病患的现实需求,很多病患被迫转而涌向急诊求医。而急诊医疗资源本就很有限,乃是为了应急所需,却被普通患者挤占,真正的急诊患者反被挤在一边,导致出现“急诊不急”现象,甚或延误重症患者治疗。可见,采取“急诊分级就诊”制度,有利于甄别危重患者与普通患者,促进急诊名符其实。
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以前有30%左右的非急症患者,全国各地很多大医院也都如此,非急症患者在急诊科的占比甚至高达半数以上。而在朝阳医院率先实施“急诊分级就诊”后,出现了医疗秩序好转、危重病人能够更快地被发现和得到救治,医疗安全和医疗秩序都得到了提升。可见,“急诊分级就诊”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能够真正实现按照患者病情分级就诊,引导普通患者分流到门诊,将宝贵的急诊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了无谓的浪费。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急诊分级就诊”乃是治标的措施,并未真正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的根源问题。“急诊不急”是普通门诊过于拥挤,才促使普通患者流入急诊,如今“急诊分级就诊”将普通患者甄别出来,引导他们回归普通门诊,虽然解决了“急诊不急”的难题,却未减少患者总量,实际上又加剧了普通门诊的拥挤程度,令后者更加繁忙、工作量更大,普通患者挂号更难、候诊时间更长。
“急诊分级就诊”如同触动多米诺骨牌,将引发一连串反应,如果医疗改革止步于此,就会半途而废,将加剧门诊医疗资源紧张、就医体验感恶化、诱发医患矛盾等。因此,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推进实施“急诊分级就诊”之后,应顺势而为,进一步深化医疗改革。三甲医院应与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等合作,全面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共享医疗问诊信息,将普通门诊也进行甄别分流,把一般病况患者分流到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减轻三甲医院的门诊负担。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医疗领域的资源投入,增设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院等,从而促进医疗资源供给增加,提升医疗效率,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分配合理化,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紧张压力,彻底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实现治本的医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