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电视台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疑似遭到当地干部的盯梢,盯梢者组建微信群,将记者驾驶车辆的车牌号、就餐地点、行走路线等发到群里,互通声气,互相提醒,“以此提醒各地领导片长,督促各村做好所有工作”。
这件事将上述地方领导干部“防记者”的防范和拒斥心态呈现出来,他们把舆论监督变成了监督舆论。此事虽是个案,却对广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老而弥新的问题,即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怎样面对记者,怎样对待舆论监督。
盯梢记者,是某些地方对自己的工作不自信,听不得对自己批评声音的本能反应。当一些记者不乖乖地接受周到“安排”的时候,某些地方不是想着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虚心接受舆论监督,以推动本地工作不断改进完善,而是异想天开“主动出击”,能阻挠则阻挠之,不能阻挠则恐吓之,恐吓无效则盯梢之、防范之。近年来,各地干扰、推搡甚至殴打记者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微信“盯梢”、联动直播只是手段新颖而已。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盯梢行为的目的是“提醒各地领导片长,督促各村做好所有工作”。“督促做好所有工作”最为意味深长,记者来了就要把所有工作做好,记者不来就可以安之若素、故态复萌?这不是作伪造假又是什么?
近年来,领导干部群体在如何正确面对舆论监督,如何与媒体记者打交道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地方和单位做了很多培训,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直接粗暴地干涉记者采访的现象日益减少。但是,即便如此,在一些领导干部心里,对于记者的提防心态依然没有彻底转变,他们认为记者是来添乱的,不希望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的心态依然存在。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都是为了把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得更好,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正面宣传欣然接受,舆论监督则“盯梢之”“拒斥之”,这不是对待新闻舆论工作的应有态度。
每个地方、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有长处和短处,扬长补短,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将舆论监督作为改进工作、补齐短板的推动力量,需要有善待批评的平常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想一想,如何培育好这颗平常心,使之作为接受批评、改进工作的心理基础。否则,落入讳疾忌医、养痈成患的不归路,只会给党和人民带来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