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城市未来,看今天脚步去留

http://www.newdu.com 2017/6/29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对话人:

  何鼎鼎 本报评论员

  李 琼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何鼎鼎:湖北是科教大省,武汉有89所高校,在校学生130万人,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罕见。但人才大规模外流让武汉有“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焦虑。武汉说要在5年内留下100万大学生,这可能是有史以来一个城市最大规模的“人才保卫战”,也反映出当下城市之间对人才的白热化竞争。以前我们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大城市之大,也不只是大在楼房,而需要人才来撑起发展的格局。

  李琼: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是两个维度。长期以来,武汉人才流出远远大于流入。“在深圳掉了钱包,不愁没武大校友招呼你吃饭”“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这样的说法,一方面体现了武汉的人才供给能力,但同时也展现留不住人才之痛。曾有人把新经济浪潮下的人才竞争比喻为“城市战争”,对武汉及至湖北来说,要赢得主动,既要做人才的生产地,更要做人才的聚集地。要招才引才,首先要把自己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留下来,让他们在这里扎根、在这里立业,延展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熟悉度和归宿感。

  何鼎鼎:确实,一个地区要在产业上崛起,就不可以在人才上塌陷。今天国内,城市间的人才竞争尤其激烈。比如南京,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比如杭州,专门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资金,而成都等城市也将购房政策与引进人才挂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力资本厚度与城市发展高度已互为因果。要预测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看看今天脚步的去留,就能知道大概。

  李琼:是的,各个城市都在“放大招”。就我观察而言,现在各大城市的人才政策正在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锁定”。最近武汉提出要发展“新民营经济”。新在哪里?第一条瞄准的就是创业主体的新。新近毕业的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人,构成了创业新“四军”。人才的更新,必然能刷新产业发展中的商业模式、融资方式和治理结构。

  很多发达城市的经验证明,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更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是城市吸引力的证明。一个高素质人才向往、聚集的城市,才会有新鲜的血液、新鲜的面貌;才会有蓬勃的朝气、十足的后劲。这是我们对城市未来抱有足够信心的重要立足点。

  何鼎鼎:从毕业生的视角看,城市宏观上拔节生长的发展前景固然重要,但如住房租金、城市便利度、城市温度,这些枝叶同样会影响城市的吸引力。那么,武汉如何提升这些方面的魅力?

  李琼:人才是自由流动的资源,精准的政策是最好的指挥棒。最近,武汉推出了九项政策支持大学生留汉创业,包括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可直接落户,5年内建设20万人的人才公寓,设立最高额度200万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基金等,招才引智政策的密集度和含金量远超以往。这一系列被称做最“解痛”的政策,不仅体现出在人才竞争上的强烈危机意识,也体现出在人才环境营造上更深更广的维度。

  其实,再宏大的战略,都要落实在具体而微的感知中,人才政策尤其如此。在我看来,招才引智不能“就人才论人才”。留住百万大学生,不仅仅是“招才局”的事,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在这个城市宜居、宜业的生长环境和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办事要不要“跑断腿”到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是不是宽松,从地铁发不发达到电子支付是否方便甚至有没有24小时便利店,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人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Tags:城市未来,看今天脚步去留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