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安市纪委官方网站通报了一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志丹县粮食系统5名领导干部借外出开会之机“顺道游”,分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9月4日 西部网)
借公务“顺道游”其实就是“公款游”,它只不过是披上了隐形外衣而已。在当前严禁公款旅游的背景下,这些干部仍能借外出开会之机“顺道游”,充分说明外出公务还存在可“投机取巧”的空子。因此,治理借公务“顺道游”之类的微腐败,需要念好制度约束的“紧箍咒”。
外出公务之下出现的各种猫腻,最终都会落在资金上。换句话说,把好资金关也就等于卡住了滋生各种猫腻的命门。所以,在差旅费上做好文章,不仅会让“潜规则”浮出水面,还能有效规避微腐败发生的可能。这对于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来说,无疑是一味很好的“防腐药”。
现实中,一些单位的外出公务管理存在很大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行程监督、报销标准模棱两可、费用弹性空间较大等,这就为部分党员干部顶风违纪埋下了隐患。尤其是,把外出公务包给旅游公司,更是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拥有了更大的存在空间。也正如此,让阳关监督贯穿外出公务全程的公众呼声一直很高。
要遏制这种不良风气,必须严格规范每一笔开支。大到整个行程的安排,小到每个细节的花销,都应成为公示的主要内容。试想,外出公务的时间、地点、人员、费用等都清晰可见,回来后再对报销凭证予以公开,还有谁敢在差旅费用上动歪心思呢?
说到底,卡好公务经费的使用源头,也就是在把阳光监督伸向外出公务的整个行程。而这恰恰是当前公务差旅中严重缺少的一环。因此,念好制度约束的“紧箍咒”,是在扎紧制度管理的篱笆,从而能形成有效的监督链条,为进一步消除公费旅游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