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各大移动支付平台相继推出延迟到账服务,似乎为避免遭遇电信诈骗提供了一份“后悔药”。近日,有读者向北京青年报记者反映称,自己虽然已经选择了延迟到账,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骗。北青报记者体验发现,在一些支付平台,所谓延迟到账功能,并不能实现撤销交易,一旦被骗选择转账,钱款依然会进入对方账户,只是延迟一段时间而已。(9月13日北京青年报)
去年9月份,公安部、工信部、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其中一条新规是,从12月1日起,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此时一片叫好声,很多专家也出来背书:“延迟24小时到账,可以基本上杜绝电信诈骗成功。”“徐玉玉事件或许可以避免发生”。但是也有有识之士即使给予提醒:“延迟到账防诈骗,只是看起来很美。”“延迟24小时到账防骗的作用不宜高估”。但是,理性的声音似乎被淹没了。
12月6号下午,江苏淮安的张女士报警称,自己刚被人骗去了一万块钱。骗子利用了这24个小时的时间差,将已经转出的钱又撤回了,而蒙在鼓里的张女士却通过支付宝把钱汇给了对方。于是警方只好提醒:诈骗分子以“先转账再取现”为由骗取您的信任,在拿到现金后,便会前往柜台撤销转账,如果您遇上类似情况,一定要及时拨打110报警。但之后,有关部门仍未出台相应补救措施。所以出现《北京青年报》报道的这一幕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其实,当初有关部门的措施只是规定在ATM上转账资金24小时后到账。而事实上,随着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逐渐普及,如今通过ATM转账的已经越来越少。大概宣传不到位,更多的人更喜欢看网上的攻略。比如,北青报记者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延迟到账”发现,相关攻略众多。有攻略称:“随着央行相关规定的出台,24小时之内错误转账将有‘后悔药’可以帮助撤回资金。对于可疑的收款方,可以采用延迟到账的操作方法防止被骗。在对方确认收款以后会显示‘已确认,待入账’。如果是不小心转错账的话,跟对方沟通,对方不肯退回,那么就可以马上联系客服协助解决了。”攻略中同时介绍了设置微信和支付宝延迟到账的详细步骤。很显然,这个攻略没有提及“规定在ATM上转账资金24小时后到账。”这只能说或者是发布攻略者的疏忽,或者也不排除这样的攻略出自骗子之手。
支付宝客服称,目前的延迟到账功能仅能延长到账时间,客服无法进行取消撤回,延迟到账并不能起到防骗的作用。腾讯相关工作人员称,“目前微信转账不支持撤销,建议与收款方协商处理”如果转账涉嫌诈骗,建议用户走司法途径,报案寻求公安部门介入。
那么,如果民众不明白“原来如此”,又怎能保证“徐玉玉事件”不会再发生?
转账“延迟到帐”成摆设,虽然说是民众的错误理解了《通告》,但也暴露出有关部门在决策上还存在漏洞。事涉民生普遍利益的决策,应该先通过听证会或“征求意见稿”的形式,通过民众的知情权,扩大民众的参与权,通过集中民智,努力在政策出台前就消灭各种可能产生的隐患。而在政策出台后,要通过事中的运行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补救,并在事后通过总结杜绝后患。遗憾的是,现在仍有一些部门,在政策实施上,不能完全做大“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决策动态平衡运行,一旦某个环节链接有空隙,就难免出现问题。这值得有关部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