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平凡的5年伟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着眼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瞻性谋划,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增强党的领导力极其重要。
社会形成“一盘棋”
人民拧成“一股绳”
何谓“党的领导力”?这里所说领导力,并非是一种能力概念,而表示功能概念。它包含党组织、党的干部、党员以自身先进性影响社会和人民的广度、深度的意思。社会是否因为党的领导而形成“一盘棋”,人民是否因为党的领导而拧成“一股绳”,就是评判党的领导力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二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深入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始终是与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坚定立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全面执政条件下,党居于领导地位是客观事实。然而,领导地位的名分规定,只有形成强大领导力才具有实际意义。实现领导力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联动,号召没人应、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党的领导就失去了真实性。
党的领导力能不能实现有很多影响因素。一是要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这一条,领导力的实现就会扭曲变形。二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实现党的领导力在制度化和法治化轨道上运行。三是必须始终从严管党治党,端正党的作风,树立执政形象,赢得民心。
从这些因素来看,实现党的领导力必须党自身要过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打铁还需要自身硬”的理念,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崭新局面。5年里,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党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党的先进形象得到树立,人民给予全面从严治党很高的评价;党的领导力因此得到增强。这既是成绩显示,更是经验启迪。
党和国家命脉所在
各族人民幸福所在
中国要不要有一个强大政党的领导?历史早已作出了确凿的结论。
鸦片战争后,国家衰败和民族受辱的命运决定了救国救民必须形成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就是因为我们党在日后的革命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卓越领导力。无论在阶级战争还是民族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都能代表时代的前进方向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扮演了革命领导力量的历史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代表人民利益执掌政权。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就十分明确地将党和国家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使党的领导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的重大问题。
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诸多伟大成绩都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长期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面对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基础低下、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国内艰难条件,更承受着西方国家政治打压、经济封锁以及意识形态纷争的恶劣外部环境。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1978年后,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新的伟大历史征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取得非凡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就当代中国发展而言,分量最重的战略定力就是党的领导。不管什么时候,增强党的领导力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中国这样一艘举世瞩目的巨轮朝哪个方向航行、怎样在惊涛骇浪中稳稳地前进,必须要有引航灯、压舱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在未来的伟大征程上,增强党的领导力应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形成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
呼应传递双向激励
坚持党的领导从来就不是为领导而领导。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才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的7·26重要讲话,不仅体现了党对人民、对历史庄严承诺的继承性,而且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推动历史向新的胜利砥砺奋进的创造性。它集中体现在两个“牢牢把握”的论断上,即“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领导力不只是一个政党能力意义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政治过程意义上的概念。这也就意味着,人民认同是实现和增强党的领导力的关键。其中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即党靠什么实现领导?汉语中“领导”的一个释义是干部,因而人们的认识上往往更多地把领导和权力挂起钩来。这是认识党的领导力概念与实现党的领导力必须走出的思想误区。
深刻理解党的领导力这个概念,必须摆脱单向思维的局限。领导无疑需要以掌握权力为支撑,但党的领导力强不强绝非取决于权力大不大。发号施令的官僚主义、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弄虚作秀的形式主义,绝对不是真正的领导力。这样的领导有时候看上去八面威风,实际上却得不到人民认同;表面上在那装腔作势,后果上却起着削弱党的领导力实现的负面作用。
党的领导与人民期待相挂钩,决定了增强和实现党的领导力是个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呼应传递、双向激励的政治过程。党要切实感受人民的心愿和呼声,才能形成正确的领导;人民要真心实意接受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才能产生事实上的领导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领导力集中体现为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是人民在想的事、要干的事,也是党的领导力强不强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大的勇气抓紧抓好管党治党。这是党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根本保证。而增强党的领导力,就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同人民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