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理论前沿 >> 正文

新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支撑就业增长

http://www.newdu.com 2018/3/3 经济参考报 张车伟 赵… 参加讨论

  新经济之所以能够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新经济更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而生产率更高。2012年到2016年,新技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业态经济次之。无论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还是增长率,传统经济都落后于新经济。这就是新经济之所以能够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新经济能够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新经济具有产业融合功能。产业融合功能是指新经济通过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的不断提高,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产业融合功能正在很多其他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尤其体现在新业态经济的就业中。

  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拓展新兴就业领域。推进新产品、新服务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进程,持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加快发展各类新经济形态,催生更多微经济主体,培育更多跨界融合、面向未来的就业创业沃土,开发更多新型就业模式。要完善创新创造利益回报机制,激发经济升级和扩大就业内生动力。

  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力量既有传统动能,又有新动能。所谓传统动能就是传统增长模式所驱动的经济增长动力,而新能动则来自于新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增长动力。两种动能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由于传统动能正在减弱,靠传统动能推动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虽然已经结束,但这一动能并没有消失,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新的增长动能在不断聚集和形成。这种新动能总体上看还处于发育期,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是一种趋势走强的力量。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让经济增长建立在新的更加可持续的增长动能基础之上。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不断培育增长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什么是新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从跟随模仿发达经济转向自主增长,创新经济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把握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在经济增长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的时期,预见到传统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必须实现增长动能的转换和结构的转型升级等等,并把推动新经济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抓手。

  时至今日,各界对“什么是新经济”抱有不同的看法。按照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以及我们对创新经济的理解,我们对中国的新经济定义是:以创新为基础所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业态经济活动。具体来看,新经济包括两类活动,一类是研发及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产业经济活动,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国际上最近提出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等,另一类是顺应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基础之上,对内外要素整合重组,以业态融合为特征的新业态经济活动,例如现在的互联网+产业。新经济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经济活动。

  新经济尤其新业态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具有了一些新的属性,这些新属性使传统经济活动中一些无法克服的矛盾具有了可以调和的特征,从而为弥合经济周期、消除经济危机,甚至为构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了契机。新经济具有如下几个新特征。一是市场性和计划性的融合;二是标准化和差异化的融合;三是生产和消费的融合;四是金融属性和实体属性的融合;五是竞争性和垄断性的融合。

  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目前,我国尚未公布新经济的系统的统计数据。与新经济最为相关的统计数据,是关于高技术产业和专利密集型产业。

  2015年,高技术产业和专利密集型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分别为4.8%和12.2%。按照目前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高技术产业覆盖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包括了6大类62个小类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覆盖了信息基础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效节能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包括了8大类48个中类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涉及范围更广。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制订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不仅包括了高技术产业和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主要部分,而且还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四众平台企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网上零售)、互联网金融业务、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园区的情况,是更为宽泛的新经济的统计口径。

  2007年,我国新经济的总规模为212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新经济带动其他行业增加值1537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8%。两者合计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约为13.8%。2012年我国新经济的总规模为6602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3%。新经济带动其他行业增加值3926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3%。两者合计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约为19.6%。参考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验,假设新经济在2013年到2016年间的实际增长率为12%,考虑物价因素之后,2016年,新经济的规模为108587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14.6%,新经济带动其他行业增加值6008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1%。两者合计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约为22.7%。

  按照之前我们的定义,可以将新经济划分为“新技术经济”和“新业态经济”两大门类。新技术经济是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所发生的经济活动,即高技术产业。按照目前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高技术产业主要覆盖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包括了6大类62个产业。我国新技术经济长期保持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1996年到2006年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实际年均增长20%,2007年到2016年年均实际增长10%。200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3%,2012年达到4.6%,2016年进一步提高到5.4%。高技术产业是新经济的基础和先导,它取得这样快的发展速度无疑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新业态经济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新的技术来创新生产要素的组织方式,从现有产业中衍生的新环节、新链条、新商业运行模式。我国是经济大国,产业门类齐全,能够为新经济下的业态融合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新业态经济在我国层出不穷。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科技企业孵化器、四众平台企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网上零售)、互联网金融业务、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园区等新兴经济活动正在蓬勃兴起。2007年,新业态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3.6%,2012年达到7.6%,2016年进一步提高到9.2%。

  整体来看,我国新经济增长速度较快。2007年到2012年年均实际增长19.6%,2012年到2016年年均实际增长12.5%。其中,新技术经济增长稳定,2007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11.2%,2012年到2016年年均增长10.9%。新业态经济快速成长,2007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27.5%,2012年到2016年年均增长12.5%。新经济带动其他产业增长较快,2007年到2012年年均实际增长14.9%,2012年到2016年年均实际增长10%。从占新经济的比重来看,新技术经济不断下降,新业态经济不断上升。2007年,新技术经济占新经济的比重为55%,新业态经济为45%;2012年这一比例分别为38和62%;2016年分别为36.5%和63.5%。

  新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国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经济能够带来多少就业机会,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报告对此进行了分析。比如,根据滴滴媒体研究院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2016年滴滴平台为全社会创造了1750.9万个灵活就业机会,其中,238.4万来自去产能行业,87.5万来自退伍军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阿里零售平台带动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阿里平台总体为社会创造3083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交易型就业1176万、支撑型就业418万(电商物流203万,电商服务业215万)、带动(衍生型)就业1489万,主要包括上下游制造业、批发业、金融、物流、服务商等行业和岗位。那么,从全局来看,在新旧动能转换期,新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能否弥补其他一些行业的就业岗位损失呢?

  我们计算了新经济的就业规模和拉动其他行业就业的规模。新经济的就业规模是指新经济本身的就业人数,是新经济对就业的直接贡献,新经济为向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其他产业带来了需求,从而拉动的就业数量,这是新经济对就业的间接贡献。

  2007到2012年,新经济的就业年均增长率为9.2%,拉动其他行业就业年均增长4.7%。其中,新技术经济的就业年均增长6.3%,新业态经济的就业年均增长9.9%。2012年到2016年,随着整体经济增长的趋缓,新经济的就业增长也较上一阶段有所下降,为4.7%。其中,拉动其他行业就业年均增长4.8%,新技术经济的就业年均增长2.8%,新业态经济的就业年均增长5.1%。对比同时期整体就业的增长(2007年到2012年为0.4%,2012年到2016年为0.3%),尤其是传统经济的就业增长(2007年到2012年为-0.5%,2012年到2016年为-0.5%),应该说,新经济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新经济正在执国民经济之牛耳

  我国新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十二五”期间,我国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物流、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新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集聚了经济增长新动能。

  经济能否顺利发展,本质上是科技成果能不能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能不能适应这一转化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供求结构失衡和错位。一方面,在总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一些有购买力支撑的中高端消费需求在国内却得不到充分满足,境外代购日用品成为很多消费者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占据了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得不到充分流动和使用,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有效供给缺位和局部需求旺盛并存形成了“供需错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新经济之所以能够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新经济更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而生产率更高。就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来说,新经济要明显高于传统经济,例如,2012年新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为10.1万元,传统经济为6.8万元。新经济中,则以新技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更高。例如,2012年,新技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为21.7万元,新业态经济为7.7万元。就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来说,2007年到2012年,新业态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经济所拉动的经济活动次之;2012年到2016年,新技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业态经济次之。无论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还是增长率,传统经济都落后于新经济。这就是新经济之所以能够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新经济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它能够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新经济具有产业融合功能。产业融合功能是指新经济通过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的不断提高,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产业融合功能正在很多其他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尤其体现在新业态经济的就业中。我国是一个产业门类齐全的国家,新经济的广泛地分布在各个产业之中,这就使得新经济发挥融合作用的空间很大,产业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新经济正在执国民经济之牛耳。

  发展新经济和促进新就业的建议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供求结构失衡和错位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新经济和促进新就业,实现投资由消费引领,供给由需求引领。新经济带来了新业态、新模式,它必将消灭一批旧岗位,创造一批新岗位。要适应这样的就业形势新变化,在微观层面,要求每个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宏观层面,要求社会政策有效托底就业弱势群体,并加快改革步伐,突破一切不利于创造新岗位的藩篱桎梏,促进新经济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具体来看,促进新就业,要遵循总量和结构并重的原则。随着新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得到提升,经济绩效得到提高,但也出现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要从区域、行业、人群分化的实际出发,聚焦关键环节,抓住主要矛盾,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着力解决日益突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能力。既要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劳动者素质提升能力,促进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改善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侧结构,又要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

  要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拓展新兴就业领域。推进新产品、新服务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进程,持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加快发展各类新经济形态,催生更多微经济主体,培育更多跨界融合、面向未来的就业创业沃土,开发更多新型就业模式。要完善创新创造利益回报机制,激发经济升级和扩大就业内生动力。

  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地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积极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编制出台共享经济发展指南,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创新监管手段、引导多方治理等优化环境,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政策,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健全就业、劳动保障等相关制度,支持发展新型自雇就业等就业新形态。

  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新兴产业统计。进一步加大统计体系改革创新的力度,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互联网金融、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众筹等、城市综合体、开发园区在内的新经济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统计调查,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Tags:新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支撑就业增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