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胜阻:宏观调控引领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在“新”,表明老路走不通了,经济发展必须从传统路径转到新路径、从传统动力切换到新动力。新常态有很多标志,比较重要的标志有四个: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由过去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7时代”;经济增长动力变化,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由以工业为主的增长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变化,从过去更加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新常态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宏观调控应当发挥引领新常态的重要作用。
稳增长、调结构,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稳增长是宏观调控的要义,调结构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只有稳增长,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利条件,才能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同时,保持经济总量平衡还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当前应特别关注调整和转型过程中的四大“阵痛”:一是淘汰过剩产能对相关产业发展和投资的抑制。二是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三是金融去杠杆化特别是降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负债率,可能对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一定影响。四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排除带毒有害的GDP增长。这些措施短期内会带来经济下行压力,会产生“阵痛”,但从长期看是必要的、有利的。
培育新的增长点,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不能再用大规模刺激和房地产拉动等老办法,而应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引擎。一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二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三是发展低碳化。资源环境瓶颈压力加剧、新兴产业勃发、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都将创造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四是产业高端化。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五是社会信息化。这是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六是经营国际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货币成本下降为我国国际化战略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我国实施企业国际化、分工高端化战略,有利于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所有”、从世界工厂打工者向全球资源整合者转变。宏观调控在这些方面的举措正渐次出台、逐渐收效。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2014年3月至12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86万户,同比增长54%。创业创新的羁绊正在逐渐被清除,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通过创业推进产业化创新,有利于将创新成果转变为现实产业活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产品、新服务的涌现将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新一轮创业浪潮的兴起有利于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精准发力、定向调控。当前,一系列改革和“微刺激”政策初显成效,定向调控初步遏制了经济下行态势。定向调控注重解决深层次结构矛盾,对可能导致经济运行偏离合理区间的重要因素进行预调微调。在城镇化上,着力化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在工业化上,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产业结构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营改增”试点向服务业全领域扩容;在激发经济活力上,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中小民营银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在增强创新动力上,发挥定向财政政策对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化解资本“脱实向虚”问题;在“三农”上,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Tags:辜胜阻,宏观调控引领新常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