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中国崛起终结了吗?
中国崛起正陷入困境,其原因来自于外部,更在于自身内部,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过早过快地提升了工资。此举非但没有拉动内需,反而压垮了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的下降,经济增长趋于减速和下行,许多企业面临要么加快产业升级,要么破产关门,要么向中西部或者海外转移;
二是中国过早地卷入与美国的敌对,面临严峻的国际与周边环境;
三是替代者的出现,尽管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依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从全球制造业板块移动趋势来看,东南亚以及非洲正在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是中国产业创新与升级滞后,体制改革滞后,知易行难,失去了最佳时机。
中西部发展将带动中国内需市场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30年后,突然失去了方向与动力,那么中国崛起还能继续吗?或者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日本,陷入失落与迷失?对此,关键在于中国下一步如何选择与转型。
中国30年经济快速增长是一种外生和外向型模式,这一模式在目前状况下已经难以为继,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转型,发展内生与内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内生与内向型发展模式关键在于立足于自己,一是发展驱动力将由外资渐渐转为内资,中国目前已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从债务国成为债权国,从资本输入国成为输出国,财政收入已是全球第二大国,这是中国发展转型的物质基础;二是从外需转为内需,由于全球需求的崩溃,以及贸易摩擦的加剧,中国继续以外需、出口拉动为引擎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不可能,必须依靠自己产生的蒸汽动力前行,逐步从内部的活力中取得新的发展动力;三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加速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抢占下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机,因为近现代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建立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名为世界工厂,实为世界加工厂。
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内部经济的国家,欧洲与美国不买中国产品就无法生存,中国就像外部世界的人质。但是,随着中国向内生与内向型模式的转化,中国将推动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大陆经济体系。之前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目前中西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无疑中西部的发展,将带动中国内需市场的发展,从而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结构。
历史上,美国经济发展开始集中于东部十三州,带有很大的殖民特色,是欧洲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之后随着中西部的开发,使美国经济摆脱了西方殖民经济的地位,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最终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对此中国经济发展下一轮变化,向中西部的延伸将使中国经济形成自己的内循环系统,摆脱对外循环系统的依赖,同时由此使中国经济呈现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到时候中国经济体将扩大两倍到三倍,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将再持续20年到50年。
最后,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将推动中国社会结构的大变革。在过去30年,结构的改革明显严重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人估计至少滞后15年,因而阻止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只有结构更加合理,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才会更加顺畅。
从经济结构来看,目前中国存在外企,国企和民企三种类型企业,它们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运营模式,但又处于同一市场上竞争,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是下一步值得思考的。从社会结构来看,中国存在民穷国富的现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列在世界100位以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了经济效率,但是社会贫富差距加剧,1%家庭控制全国40%的财富。所以中国下一步要将民生和以人为本作为社会结构改革的重点,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转变,从GDP投资为主导向包容性增长为主导的结构转变。这既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又可以扩大中国的内需。政治结构方面主要涉及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治理,使政治更加民主,透明和公正。
一战以后,美国从债务国成为债权国,从资本输入国成为输出国,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试图带领美国走向国际政治舞台中心,但遭到欧洲列强的抵制。随即美国选择重返孤立主义政策,把精力用于国内发展,提出美国的政治就是做生意,由此在美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大转型,大变革和大繁荣的时期,史称“柯立芝繁荣”(Coolidge Prosperity),它使美国经济得到了十足的发展,美国人民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为后来美国走向国际舞台创造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与一战后美国所经历的情况非常类似,对此中国可以借鉴美国。无疑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既可以避免与美国和周边国家矛盾和对抗的加剧,又可以加速和保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进一步崛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Tags:鲍盛刚,中国崛起终结了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