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人民币升值与抑制通胀的经济学思考
近一段时期以来有两件事情一直充斥着媒体的各大版面,一是高企的物价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两种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呢?二者之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
一、货币价值与货币的供需均衡
我们首先给货币下一个定义,明确什么是货币。围绕货币定义学术界多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劳动价值理论认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马克思则论证:货币是社会计算的工具;古典重商主义则认为:货币是财富,而且是财富唯一的形式。目前最为人所广泛接受的货币定义,也是官方所承认的货币定义是从货币职能出发的定义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储藏、支付手段四大职能。概括起来即为:能起到购买力的一种特殊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就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那么作为特殊商品货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回溯历史,在商业文明不发达古代和近现代统治者普遍使用具自身有有价值的金属来充当币材铸造货币以供流通,而货币与生俱来的支付功能则是其使用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但随着近代商业文明的繁荣金属铸币不易携带、易损耗的缺点越来成为掣肘商业流通的短板,这时候一种由国家信誉担保的新型货币——银行劵(通常意义上说的纸币)就应运用而生。银行劵本身是不具备价值的,它的本质是以国家信誉担保充当社会流通媒介的国家借劵,是国家法律意义上规定的购买力,人们可以通过出让手中银行劵来获得所需要的物品。那么银行劵的价值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名词——利息。在现代商业中,商人经常贷出货币收取利息,而出租货币收取利息的行为则给人们形成一种错觉:货币会自行增值。其实不然,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本身是不会自行创造价值的利息的支付不过是货币所有者通过出租货使用权所得收益而支付给所有者的一部分补偿,并不是货币的自行升值,而是使用价值所创作新价值的一部分转移支付。马克思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西方经济学者则是称:利息是货币的价格。至此我们弄明白了货币价值的体现是购买力,货币的价格则是利息。
货币既然也是一种商品,我们就有必要探讨其供需关系,那么什么是货币的供需关系呢?是不是以国家信誉担保的银行劵可以无节制的发行呢?不然,货币的发行取决与的是日常经济生活中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的总需求,即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均衡的,均衡条件则是 。国家健康的货币供需关系应该是货币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但在实际经济中这种均衡往往是不存在的,货币关系多数时候是失衡的,那么货币关系失衡的影响是什么呢?最典型的就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也即人们感觉到得物价上涨与货币短缺。
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汇率与汇率管制
前面我们提到货币是一种起购买力的特殊商品,是商品那就有买卖,而由于这个特殊商品的特殊性则需要区分其买家的国内性和国际性(货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货币均衡理论决定货币的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是均衡的,在一国内生的经济环境下,货币价格是由利息和物价所表现的,而在国际贸易中则是表现为汇率,汇率也即:本国一货币单位货币购买它国一货币单位货币的“价格”。关于汇率决定理论有很多学说,传统的主要分为三种,国际借贷理论:汇率变动由外汇供求对比关系变动所引起,而外汇供求状况又决定于国际间商品进出口和资本流动而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购买力之比则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汇兑心理理论:决定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心理判断及预测,即个人对外币不同的主观评价。汇率学说如此复杂,而汇率影响因素如此众多,在国际贸易日趋活跃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个通用的国际汇率机制以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呢?这就不得不提国际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
1943年7月在美国、英国的组织下,44各国家财长聚集美国小镇布雷顿举行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协定规定:参加基金组织的成员国的货币金平价应以黄金和美元来表示。根据当时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各国的货币则按其含金量与美元定出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稳定世界货币汇率贸易和促进世界贸易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地位急剧下降,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开始崛起,美国对世界经济垄断地位开始打破。特别是美国外汇收支逆差迅速增加,黄金储备大量外流,一直出现1960年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情况,从而导致美元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美元,也即:美国规定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失效,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制终结,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终结。
固定汇率的终结并没有阻止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际贸易的繁荣反而促使国家间货币交换更加频繁,那么新形势国际汇率机制该何去何从呢?浮动汇率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各国对汇率价波动不加限制,听其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涨跌,各国央行只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干预以及把汇价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政府很难做到不干预汇率价的波动,而这种干预主要分为参与外汇市场的外汇买卖和调整国内利率。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汇率价波动的行为即为汇率管制。
我国实行就是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内容有:①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外汇交易市场价格每日公布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价格,各外汇买家以此为依据在人行规定的浮动幅度被自行挂牌,对客户买卖外汇。②人民币汇价实行买、卖双档价,买卖差价为5%。③买卖外币现钞,另规定外汇兑换牌价。
在汇率管制下汇率并不能真实反映两国实际的货币供需关系。很多情况下存在政府故意压低本国汇率,促使本国出口企业出口产品获得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达到抢夺市场的目的。这也就是美国对我国汇率一直诟病的原因。
三、我国的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
关于通胀各方学术流派都有其不同的定义,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派定义为:通胀指流通中货币过多引起的物价上涨;西方经济学则定义为:商品和服务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分析双方观点发现二者还有着很大相似之处①通胀的原因是经济生活中的流动性过剩②通胀的表现则为物价的上涨。此外对于通胀成因各方也是有其不同意见的,主要分为需求拉上说:经济活动中的过多的流动性追逐过少的商品导致价格的上涨;成本推动说:供给因素中的工资原资料的上涨推动社会总水平物价的上涨;结构性通胀说:经济结构、部门机构不合理的配置推动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迹象表明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通胀上升时期,那么我国的通胀又属于哪种成因呢?个人认为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混合型通胀。
(一)、人民币超发释放的天量流动性
我们先来看下几组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为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为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2010年我国GDP总量39.8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72.58万亿元,为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32.78万亿元。
回归原始的货币均衡公式 ,发现在实体经济只有8.9%的增速,货币发行却高达19.7%的增速面前,经济活动中的天量流动性已经远远超出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物价的持续性上涨也即不难理解。
(二)、长期低利率致使资本大量居民储蓄转化为流动性
货币的价格则是利息,而利率则是利息的度量工具。根据社会总需求公式:D(总需求)=C(消费)+I(投资)+G(政府支出)+X(出口),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封闭体系考察时X(出口)因素可以略去,可以只考虑居民、企业、政府这三个国民经济主体;居民的货币收入又可以拆分为: 。储蓄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流动性使之形成流动性缓冲机制,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提高利率回收消费领域投资领域的流动性平衡物价引导投资,货币不足的时候降低利率释放流动性进入消费投资领域刺激消费拉动投资。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资本储备不足,经济建设投入严重不够,在此情况下国家坚持低利率政策积蓄资本以供投资,这其实是一种操作市场人为压低间接融资成本补贴投资的经济行为,严重扭曲了市场机制调节机制。但在那个市场机制不健全,商品匮乏、投资机会欠缺的时代,居民储蓄尚可维持货币的基本保值与升值。然而随着近年来投资工具的不断充实以及货币超发所致的物价高企,居民储所得利息已越来越难于同投资所得回报和消费所获愉悦所相比,甚至于去年以来出现负利率状况,居民储蓄所得利息回报不足以弥补物价高企所带来的资产损失。储蓄的缓冲机制彻底失效,储蓄存款纷纷从银行撤离,转而流向房地产,股市等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市场流动性充斥,流动货币寻租盛行。
(三)、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原材料成本上涨
我国是一个严重的资源性短缺国家,诸多资源都不得不的依赖国际市场,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型产品和铁矿石、有色金融等资源性产品对外依存度更高。而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交易又普遍以美元进行计价,故美国货币政策的每次调整都会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振荡,我国更是如此。
为应对08年国际金融危机,防止美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周期,美联储不顾国际舆论连续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即媒体所说QEⅠ和QEⅡ),向市场注入了天量的流动性。这部分流动性又大部分进入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领域进行套利活动,极大的助推了全球工业基本原材料料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对大宗商品的高度依赖,加之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对基本原材料大量需求,此轮原材料涨价极大助推了我国的成本型通胀(也即输入型通胀)。
四、人民币升值与通胀抑制
那么人民币的升值又与抑制通胀有什么关系呢?
(一)、人民币的升值可以释放流动性到国际市场
根据购买力平价说:汇率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购买力之比则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在一国内生经济环境无大改变环境下,通过提高汇率引导流动性流向国际市场以稀释国内市场流动性,达到降低国内流动性之目的。
在我国经济保持8.9%增速,而短期内央行调控工具又难以回收市场天量流动性的情况下,政府适当的调高人民币汇率以释放国内购买力到国际市场购买,可以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在现行较高汇率水平下国内市场很难消费国际高品质的商品,因为这与居民收入有关,而一旦汇率下调国际市场上高品质商品折合成人民币计价则价格会降低不少,这样一来国内市场总供给就得到了丰富,货币也就多了一种选择不会去追逐有限的商品以推高物价的持续上涨。
(二)、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降低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是目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的外贸顺差分别为2981亿、1957亿和1831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也在同期迅速增长。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5万亿美元,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吐出了20万亿元人民币。
我国资本项目下的逆差是长期以来形成,也是经济结构所致,很难在短时期得到扭转。在现有汇率情况下,回购外汇占款很难有所降低。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则是可以改变这个现状,如果人民币每年增值10%,我们外汇占款将减少2万亿,央行则将可以少发近千亿的基础货币,这将极大的减少市场上泛滥的流动性,起到抑制通胀持续上涨的作用。
Tags:刘锐,人民币升值与抑制通胀的经济学思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