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吕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工业的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吕政 参加讨论

    十年来,中国兑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承诺,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要求,改革和完善一系列政策法规,并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未完全摆脱,世界经济复苏与重振的前景还有许多不确定性,但未来10年,以工业为主导的中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和更加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
    十年来,中国兑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承诺,经历了入世后的过渡期,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要求,改革和完善一系列政策法规,并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未完全摆脱,世界经济复苏与重振的前景还有许多不确定性,但未来10年,以工业为主导的中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和更加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工业的发展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工业增长
    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1999—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轮经济周期的低谷。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中国工业又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使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迅速增长,2001-2010年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0033.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608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5.5万亿,其中工业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到2010年,中国已有22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中国工业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外商对华投资与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中国工业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交货值从2001年的2398.0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4960.6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7.1%。中国工业品出口及其贸易顺差的增长,增强了中国的进口能力,2002—2010年中国货物累计进口总额为72114.2亿美元。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从2002年开始,中国为外商投资提供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障。首先是逐步放开行业准入限制,为跨国公司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其次是按照国际规范和市场经济要求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招商引资和投资者权益保障体系;第三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低廉劳动力成本,为跨国公司在华生产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第四是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
    4.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代工模式的局限性
    跨国公司凭借对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供应、市场销售渠道以及定价权的垄断,获取了超额利润,代工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只能处于产业利益链的低端,所以代工模式面临着调整和转型。代工模式转型的途径,一是代工企业向劳动力供应给更为充裕、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以本土资本为主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培育本国品牌,改变长期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的格局。
    5.以市场换技术的利和弊
    一方面,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国内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竞争示范效应。同时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对中国的产业安全和技术进步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加剧了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②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水平偏低。③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低水平扩张。④跨国公司强大的竞争优势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垄断。
    二、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世界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被视为代表科技革命前沿的IT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没有出现令人鼓舞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当前出现的世界性经济衰退,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学创新的周期长。在一定意义上,金融危机是由科技创新不足引起的。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将使中国工业品出口难以继续保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高速增长格局。
    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及其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认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力图在制造业领域重新建立对新兴经济大国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将重塑其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将减缓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及其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
    3.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仍然是制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重化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
    4.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劳动工资水平逐年上升。劳动工资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行业必须在劳动力工资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寻找继续发展对策和出路。
    三、努力实现由工业生产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中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从工业大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强国转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从高速增长转向适度的较快增长
    从总体趋势上看,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具有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和国内条件发生了变化,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已经不可能继续保持过去10年GDP年均增长9.5%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的高速增长局面。保持又好又快增长需有效利用资源,协调各项比例关系,依靠技术创新,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2.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剩余资本找不到出路,于是集聚到华尔街的资本市场进行投机并形成虚拟经济的泡沫。中国要实现从工业生产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抑制投机资本,保持虚拟经济的适度、有序和健康发展。
    3.努力保持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的比较优势
    从名义工资看,与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相比较,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要高出一倍以上,但这种工资水平仍然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另外,中国的基础设施条件、工业配套能力、产业链的完整性、制造业工人素质、生产经营规模以及国内市场容量等因素,仍优于上述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并要继续保持。当资源性产品、劳动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推进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同时,还要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高亦成、低亦就”的产业结构。
    4.重视对资产存量的调整
    2001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和原材料等大项目,真正用于对现有企业更新改造和创新投资的比重不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首先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大对现有企业更新改造的力度,还包括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为了防止落后产能的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也必须坚持国家关于产业准入的统一标准,对产业转移的项目进行筛选。
    5.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中国已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工业结构仍然以低端制造为主。制造业的升级既包括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也包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的不同作用。第一,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产业定位。每个地区从本地区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优势出发,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第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每一个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从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出发,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及其发展方向,找到切入点。第三,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也应当以企业为中心,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围绕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而展开。第四,采取社会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方式,把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和不同科研机构的力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优势。第五,市场驱动与政策支持相结合。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增强调动全社会资源的能力,运用共享的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的社会化,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机制,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
    6.坚持节能优先战略,解决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国内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12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72。如果2011-20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仍保持0.72不变,在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的情况下,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需39.6亿吨标准煤。因此,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在中国能源消费中,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占70%,而高耗能工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能耗的79%,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5%。所以结构调整是节约能源的关键。
    2010年德国能源消费总量6亿吨标准煤,是中国能源消费量的18.5%,但其国内生产总值则相当于中国的55.26%;日本消耗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1.5%,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91%。这说明德国和日本的工业是以附加价值高、能源消耗低的产品为主导,也说明结构性节能有着巨大潜力。

Tags:吕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工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