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别让“公益”成新的垄断通行证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南方都市… 参加讨论

    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委员会副主任邵宁表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将使国企向两个方向集中,未来会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类型国企: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的这一席话,引起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公益型国企的改革方向。对于竞争型国企这一点,在市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几乎没有人会对国企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感到惊讶。简言之,国企作为企业,天然隶属竞争型。但在近十年来,国企尤其是垄断国企,在经历了疯狂扩张的同时,也带给公众以加剧社会不公、侵吞公共利益的恶劣印象。因此,当政府方面抛出公益型的改革言论时,捕获舆论的瞩目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说1978年之后三十年的主流话语在于“市场”,那么,观察最近几年的社会思潮,“社会”则正在成为新的主流话语。“建设社会”、“服务公益”这样一些观念逐步开始迈入新的道德殿堂。也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媒体、社会组织,“公益”正在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谁扛上了“公益”的大旗,谁就占据这一时代话语的主导地位。反之,谁公然排斥“公益”与社会责任,则往往会引来各种骂名。
    正基于此,对于国资委提出的公益型改革方向,仅就愿景而言,民众当然会举手称赞。国企作为公共资产的重要部分,原本就该恪守捍卫公共利益的立场。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间,对国企高管的过度物质激励,国企员工的超高福利,以及频频曝光的预算丑闻,都让人们深感一个崭新的利益集团已经诞生。但是,在这样一个改革冷却时期,任何一个声称要改革的既得利益主体,势必将获得一片叫好声。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既得利益者的任何据守或扩张自身利益之举,并不会愚蠢到明目张胆的地步,而往往同样是打着改革的旗号进行。这样说,绝不是简单质疑国资委改革的决心与能力,而是试图沿着国资委提出的改革路径,提出可能存在的歧路,以便在改革的进程中能够竭力避免之。
    当前,国企特别是七大行业的垄断国企皆可谓庞然大物。在历经十余年的扩张与整合之后,石油、通信、电力等行业全部都成为规模巨大、利润丰厚的超大型企业。按照前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经典说法,七大垄断国企的存在理由是关乎国民经济命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企业既关乎国家安全,也涉及民众生计。国企可以介入,民企同样不应该被排斥。因此,国企改革的一个基本命题还在于先放开管制(除了市场本身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品或者不能盈利的行业),实现国企民企平等待遇,尤其是目前垄断导致国企坐收巨额利润的领域。
    在市场开放的基础上,国企的公益型改革才能被提上日程。在国企过去的改革中,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成为一大败笔,来自监管部门以及民众方面的制衡基本难以奏效。这就直接导致一个怪异的现象:虽有国企之崛起,却无民众之得利。因此,在针对国企的监督力量并未获得生长的境况之下,如今又提出公益型国企的改革方向,这恐怕难以让人乐观。
    也因此,在国企改革的问题层面,公众最需要看到的首先是垄断行业开放竞争,然后才是针对国企的监督渠道能够真正拓宽,监督力量能够真正坐实。这一方面要依靠政府改革本身来推动,例如邵宁所指出的,提高国企透明度,建立包括价格、服务标准、成本控制、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机制,即在制度层面提供监督空间;另一方面,更需要公众本身能够从细微处着手,从技术层面出发,以行动主义的精神介入具体的监督过程。一言以蔽之,要避免公益的光环成为国企继续垄断的通行证,核心之处在于监督力量的生长,乃至公民力量的成长。

Tags:南方都市报,别让“公益”成新的垄断通行证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