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2017年度报告》发布,至2017年底,全市有123个街镇设有可通借通还且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在全部156个公共图书馆(分馆)中,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合建的分馆数量为21个,占比达一成以上。
除了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增多之外,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加入进来共建“图书馆之城”,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近年来,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下了很大力气,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总面积增加很快,市级两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的服务量在全国同行中居首。这也体现出了广州的文化实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公共图书馆一是个性化服务不足,二是在深入社区方面力有不逮,而社会力量则可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补充。比如,有餐厅通过与广州图书馆合作,将一家餐厅打造为阅读主题餐厅。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扩大了服务范围,而对于餐厅来说,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实现了双赢。再比如,一些楼盘、企业免费提供场地,就可以方便公共图书馆深入社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企业园区就能享受到图书馆的各种服务。
小而美的社区图书馆是让人们日常生活中享受读书乐趣的一个重要空间。晚饭后,在小区里散步时就可以顺便借几本书,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在图书馆里看看课外读物,这样的阅读场景令人向往。在日本的许多城市,无论住在哪里,步行10分钟左右一般都能找到一座中小型图书馆。社会力量的加入,可以让“家门口”的图书馆越来越多。当然,要让“家门口”的图书馆惠及更多人,公共图书馆不妨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有针对性地选好各类适合的图书,多搞一些社区读书活动,让阅读伸手可及,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