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多家外卖平台由于网络卖家、外卖骑手出售外卖订餐客户信息,导致用户信息被泄露。昨日,外卖平台美团回应称,信息泄露一事已向警方报案;另一外卖平台饿了么表示,正就此情况全力排查。
随着外卖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享受足不出户的便利。可是,正如某位中国互联网企业大佬所言,“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尽管刺耳,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是现实。就外卖来说,我们必须要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交出去,不然就无法完成交易。只要交出去,就存在被泄露的风险。外卖用户信息批量被卖则是提醒,在互联网提供更多便利的时代,隐私保护必须有更严格的标准。
客观来看,外卖用户信息被卖,板子确实不能全打在这些外卖平台身上。因为外卖平台、商家、外卖配送员等第三方,都会掌握用户的隐私信息,目前被媒体发现的违法主体有外卖配送员、代运营外卖店的网络公司,以及所谓的“系统内部人员”。也就是说,掌握用户信息的任何一方,都可能成为借用户信息谋利的不法者。但是,按照“利益越大责任越大”原则,外卖平台在行业中是获取最多利益的主体,因而承担更多隐私保护的责任,也是顺理成章。
问题在于,目前只看到外卖平台赌咒发誓的表态,却并没有看到更具体的能防范或者追责的制度。外卖平台的配送链条长,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减少能接触用户电话号码等核心信息的人员?比如让商家或者外卖配送员,只能看到通过技术转换过的号码,而不是直接看到客户的手机号。这些举措,在有些行业已经在使用。即便短期因为技术或者成本所限不能普及,那外卖平台也应该和商家及外卖配送员签订更严格的用户隐私保护协议,比如一旦被发现泄露隐私,行业终身禁入。通过事后严惩,来强化“高压线”的威慑力。
面对外卖用户信息被售卖的问题,我们最怕的结果是,媒体报道的现象触目惊心,外卖平台的公关表态也诚恳坚决,可是最终在舆论场的一番热闹过后,行业该怎样还怎样,用户信息被卖现象依旧普遍。事实上,现在对类似的监督报道,很多消费者已经麻木了,大家都知道自己在信息环境中时刻有“裸奔”的风险,可是要获取那一点便利,就不得不忍受这样的后果。改变这样的悲观情绪,最有效的方案是提高违法成本,让每一起被曝光的倒卖行为都付出沉重代价,这也是最好的普法和防范宣传。
当然,就事后追责来说,需要发力的主体也不仅是外卖平台。在这一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之后,记者发现倒卖用户信息的QQ群还在活跃。对这种网络上的违法行为,警方应有更主动及时的行动。按照法律,倒卖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早就可以追究刑责。如果这些法律都真正执行到位,外卖行业也会有序很多。(敬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