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发生在南京的一则“2岁儿子被狗咬伤,愤怒的爸爸将狗摔死!结果一家遭到人肉,妻子被逼割腕自杀”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事件还未平静下来,南京又见恶犬伤人!这次受伤的是个四岁的孩子,大腿、屁股和后脑勺脖颈都被咬伤。
近些日子,各地“狗咬人”的新闻在舆论场刷屏了。有一点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基于“反常性”的新闻特点判断而来的。可现在,“狗咬人”却真成了新闻,这时候板子便不能打在“反常性”上,而是要打在新闻的“重要性”和“显著性”上。重要的是无辜受伤的鲜活生命,显著的是“狗咬人”背后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现实问题。那么,问题来了,“狗咬人”成新闻,戳中了社会什么痛点?
先来看南京这起最新的恶犬伤人事件,据了解,这条肇事狗是一只宠物犬,当地小区居民讲述,其已经不是第一次伤人,每次伤人之后,狗的主人都会带出去一段时间,避避风头,之后又回来了。其实,“宠物犬伤人”,表层呈现的都是狗主人自身的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而若是宠物犬屡次伤人,并会选择逃避这条路来规避坏后果,那深层次凸显的便是狗主人的自身素质问题。
与管理层面的疏忽相比,素质问题所延伸的现实伤害性更大,也更长久持续,需要及早警惕和规范。怎么说呢?毕竟管理疏忽只是一时的,只要主人有“规避狗伤人”这一正常的价值观,再加上外力的疏导与规范,是比较容易规避的,而素质问题则不同,只要现实不上升到处罚层面,就很难对其产生实质性制约,退一步讲,即使有处罚,但没有长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也很难规避这一问题。如此,便会放大宠物犬的伤害性。
在现实情境下,“宠物犬咬人”事件,确实考验着市民素质,这也是一种社会痛点。据了解,养犬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放任、驱使犬只恐吓、伤害他人的,由公安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过,这只是基本的法律处罚层面,现实确实需要处罚的常态化践行,但倒逼相关市民素质提升,不能仅限于此。还需跳出狗伤人“之后”的方法探究视角,往前看,多做预防性的制度化设计与规范,将监督制约落到实处。比如,“狗主人素质培训”,小区强化预防管理,形成与警方直接对接的机制等。
关于“狗咬人”的新闻,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咬人的狗除了一些宠物犬外,更多的其实是流浪犬。今年5月,在北京朝阳,一只流浪犬咬伤8人;在湖南湘潭大学,一女生在校内遭6条流浪犬撕咬受伤。流浪犬咬人问题,所触碰的便是城市管理的底线,这也是另一层的社会痛点。
现在,关于流浪犬的管理,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疏解的社会问题。不否认,流浪犬本身流动快,繁衍快,有较大的不可控性,客观上为管理增加成本和麻烦。不过,更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现实的主观行动上。虽然各地大多规定,禁止遗弃犬只,违者将被处以罚款,但现实很难查证,也就很难践行所谓的罚款;各地的流浪犬收容中心,也都存在着资金短缺、运营不佳等情况。
先说难处罚的问题,这里的症结便是,狗与狗主人的难以对接层面,但并非无解,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得狗主人与狗之间形成特定对应,比如“狗电子身份证”等。这样执法部门通过对流浪犬进行技术疏解,就可以找到主人,并给予处罚。不过,这里还需要保证的是,养狗的强制性与规范化登记。至于收容的问题,只要重视到位,资源到位,制度规范合理,其也不是难疏解的疑难杂症。
流浪狗问题虽然难解,但并非无解。其实,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想办法应对,安徽安庆为流浪狗免费接种狂犬疫苗,郑州加大执法力度,对流浪犬、无证犬、各种禁养犬进行捕捉。不过,整治城市狗患,也急不得,需要耐心式、精细化的管理来进行推进,以立法的制度设计上和现实的规范性行动来破题,探索规范有效的捕捉与救养相结合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