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杭州许多中小学都陆续开设了木工课程,其中杭州行知小学的木工课堂成了“网红”。据说学校的木工课已经开设了很多年,孩子们已经可以自己制作杯垫、发簪、书签、黄油刀、刀剑、木筷等等小玩意,而且很有创意。(9月16日《钱江晚报》)
浙江85所中小学将开设木工课堂之所以成“网红”,至少有三点原因:
一是木工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到许多生活技艺。孩子们放下语数外课本和作业,一头扎进木艺学习中,在制作杯垫、发簪、书签、刀剑、木筷等小玩意的动手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因为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语数外,还有诗和远方。笔者以为,学生不但要学木艺,也要学习茶艺、插花、烹饪等各种技艺,这不但可以丰富他们的阅历,也可以提高他们未来生活的能力和品位。
二是木工课堂可以作为语数外课堂的一种有益补充。平心而论,如果学生走进校园,整天除了语数外就是理化生政史地,可能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渐渐成了一种考试机器,厌学甚至逃学不足为怪,如果学校开设木艺课程等,让学生在木艺的学习中做到“做中学”,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是木工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浙江已经开设木艺课堂的85所中小学课堂上,教师不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知识教学,只负责维持秩序和防止制作时的安全问题,在教学中,学校通过“STEM课程(木艺)自主生成系统”进行教学和课程管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观看系统中的教学视频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学会学习”。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在学校推广木艺课程之后,老师们发现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校园内探索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
如今,这样的校本课程在高校也遍地开花。今年7月9日澎湃新闻网报道,位于江苏无锡的江南大学宣布成立“后勤学校”,为学生开设8类共13门课程,涉及生活课堂、园艺课堂、厨艺课堂、咖啡课堂、礼仪课堂、健康课堂、安全教育课堂、绿色校园文化传播课堂及信息化应用课堂等,教学生调咖啡、包饺子、炒菜以及改造牛仔裤,帮助学生提高生活技能,培养学生“懂生活、会生活、管生活、爱生活”的能力;9月14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大一新生的军训加入了一项新的内容——割水稻。让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是该校的一个传统,不仅在新生军训的时候需要体验这种劳动,而且平日还有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并计入学生的学分必修课。
长期以来,尽管各地中小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动地,可是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措施也更加扎实有力。之所以出现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中考、高考指挥棒对学校工作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地方党委政府对教育的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教师的评价,大多也只看中考和高考成绩,即中考有多少学生考上了重点中学、高考有多少人上了清华北大,应试成绩上不去,一切都是白搭。在应试压力有增无减的语境下,浙江全省85所中小学开设木工课,其魄力和勇气着实可圈可点。
木工课堂是对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一种纠偏,木工课堂成“网红”一点也不值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