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如何估价中国在全球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业中的位置?
如何判断中国和美国在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上的各自位置?尤其是,如何判断中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高端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这一判断,直接关系到中国所采取的战略选择。
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这是三个内涵和外延都不同的术语)。经济大国不用赘述。工业大国,不管是从工业产值还是从工业门类来说,中国都是一个超级工业大国,中国的工业门类完整齐全,从最低端的产业到最高端的产业,中国几乎占有着工业领域全产业链,这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即使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门类体系的完整性方面,也很难与中国相比。从这个角度来说,从洋务运动开始到现在的150年,中国终于基本完成了中国版的工业革命,形成了全球最为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具备了工业大国的较强工业能力,奠定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工业产业链极为完整,是中国的一个优势,也是中国作为拥有特殊地位的一个经济政治大国必须具备的工业能力。正是在这一体系完整、配套齐全、能力巨大的工业体系的基础之上,中国冲击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已经基本具备,从而在尖端技术自主开发方面拥有了巨大的潜力。
从制造业来说,无论从制造业的产值规模还是制造业的结构而言,中国都堪称世界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大国。首先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制造业产值已经显著超过一些制造业方面比较领先的发展中国家,并呈现大幅领先的态势。我在一则资料中看到,和进入世界经济前20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二十个国家的经济总和占中国的5%多一点),中国2015年人均制造业产值是墨西哥的1.46倍,是土耳其的1.3倍,是俄罗斯的2.01倍,是巴西的2.69倍,是印度的9.9倍,是印尼的3.4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当然还比较落后,但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了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别忘了中国有将近十四亿的人口基数,这一人均制造业产值规模已经相当可观。2015年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是美国人均的35.5%,是德国人均的27.8%,是日本人均的33.4%,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2015年以来的三年中间中国制造业当有更大的进步。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粗略地得出这样的大判断: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已经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将居于领先地位的若干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同时中国与代表性的工业制造强国的差距正在快速缩短,与美日德等国工业制造业总体水平相比,我们虽然总体上仍旧相对落后,但是中国正在大踏步赶超并在一些领域获得了比较优势地位,而这种趋势在这几年中正在逐步增强。
中美贸易摩擦开启之后,坊间关于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争论很多,可以说诸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个大题目,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作判断,犹如盲人摸象,每个人只是摸到了象的一个部分,而象的整体却很难把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全产业链上具备完整工业能力的国家来说,笼统地说中国制造业是落后还是先进,注定没有任何意义,也注定是具有误导性的错误判断。我们必须对中国制造业进行结构性的深入分析。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在同一产业领域的产业链条的不同部位,我们的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到底如何,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从科技水平来说,总体上中国已经进入了全球比较发达的国家行列,当然距离最发达的国家而言还有一段距离,这是一个总体的大判断。这个判断里面,不包括有些领域我们可能还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阶段,也不包括有些领域我们可能已经迈入最发达的国家行列。所以这个总体的判断里面,是排除了两个极端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迅猛提升,科技领域的投入是空前的,因此我国科技进步的幅度也是前所未有。根据科技部的数据,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比2012年增长70%, 居世界第二;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量首次超过德国、 英国, 跃居世界第二。 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 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 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财力丰厚,自然投入就大,科技成果自然就多,这是一个自然的趋势和规律。我们近年来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很大,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3亿元,增幅达65%;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6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87.8万人年, 比2012年增长19.4%,居世界第一。人和财的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当然研发投入、科技论文和专利规模这几个指标本身,与科技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容后讨论。可喜的是,我国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出现量和质齐升的局面, 2017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升至57.5%, 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升至第17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进步正在大踏步推进,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投入会更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步伐也会自然跟上,科技创新的潜能将进一步发挥,中国的科技进步将进入加速度的状态,这是毋庸置疑的,大趋势如此,所谓“势不可挡”也,不必过于担忧,耐心一点,过几年就看清楚了。
当前中国科技水平和总体制造业水平(尽管这两个概念是极为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关度极高的概念,因此经常并称,从学术上而言这样并称是不严谨的,但在实践中这种并称往往并不妨碍大的判断)大概可以用紧密追随(跟跑)、并行竞争(并跑)、超越领先(领跑)这三个阶段来概括,不同产业和科技领域所处的阶段有所不同。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数控机床、大飞机、核电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等方面,我国多年来投入大,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近年来重大成果不断出现,这些领域,正在由紧密追随(跟跑)阶段,逐步地向并行竞争(并跑)阶段转变。科技部最近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的科技水平进入“三跑并存”、 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 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 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尽管不同产业和科技领域中表现不一,但是以上这个基本的判断还是基本可信的。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我国基本处于并跑到领先的转变阶段,近年来科技创新领域涌现出的以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飞机为代表的重大成果,已经显示出中国高端科技领域飞速追赶的势头,这与中国这些年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巨大投入和进步是分不开的。一些基础科学领域,如量子调控、铁基超导、合成生物学等,中国目前的水平已经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深地探测、干细胞、 基因编辑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这说明,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性的投入和机制创新,我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量的优势正逐步转化为质的优势,这是我国的“大国科技”战略的重要比较优势的体现、。同时,我国的科技进步也逐步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在若干重要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地引领者,这一系统集成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正是一个“大国”科技进步和制造业领先的重要基础,我们在后面还会论述到这一点。
当前中国科技进步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自主供给能力。我国科技和制造业最为当下人们诟病的是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核心零部件的自主供给能力较弱,因此即使在一些领域我国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却难以获得较高的市场收益,也难以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往往被一些技术和制造能力较为发达的国家卡脖子,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而这次由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兴事件,我们对这一弊端或者是弱项,看得更清楚了;对中国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严重后果,看得更清楚了。《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使命,就是要提高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在核心零部件和核心基础原材料方面的自主供给能力,这是中国由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由低端制造业大国向高端制造业大国、由科学技术大国向科学技术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目标虽然看似宏大,但还是有非常大的把握的,从美国要求中国放弃这一计划的谈判条件来看,这一计划很显然已经切中中国贸易与科技之争的要害,所以才引发了美国官方对这一计划的高度警觉与恐惧。我们要切实实施好这个计划,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按这个计划指定的目标迈进,这是未来中国能够打赢中美综合国力之战的基础保障。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等体制方面进行深刻的转型,需要从国家到企业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创新与努力,这是本文后半段要讨论的核心内容。不可过度自信,不可盲目自信,但也不可妄自菲薄,不可长他人威风灭自家志气,只有坚持不懈在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国家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
Tags:王曙光,如何估价中国在全球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业中的位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