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透过不少来自民间的网络用语可见一斑,比如“不作不死”,就是用来形容那些本来没事,却给自己找事的人或行为。话虽然直白、夸张甚至有些俗气,但总不乏各种各样的主体“以身试法”。
既然主动选择作,往往都是为了作秀,秀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或者几面。只不过,从中性词变成贬义词的现实已经说明,秀出来的“美好”很多都是经过包装的、非正规渠道得来的、涉嫌违规违法的,甚至是凭空捏造的。
作秀过火注定会引火烧身。比如在知识的殿堂里作秀,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镀金,无异于披上皇帝的新装,注定经不起群众监督的目光。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有的硕士博士官员以学者型自居,其实从上课到作业再到论文都由下属完成;而上周,有个演员以学霸形象示人,却被扒出道道不学无术的硬伤,引发热议。无论靠名气、靠权力,还是靠关系、靠金钱,只要不是靠实力,秀起来的那一刻便意味着拉开了个人出丑的大幕。
如果说学术作秀暴露出个人汲汲于功利的浮躁心态以及相关领域制度的不规范和权力任性的空间,还有一些作秀打的是道德和法律的擦边球。比如上周椰树椰汁因为大尺度广告被当地工商局立案调查,虽然企业回应称广告词不违反广告法,但有评论指出,“即便椰树椰汁已经对广告低俗做出了回应,但画风清奇、尺度大胆的广告,还是‘作’得有点大”。
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往自己脸上贴金反毁了容。企业形象不是秀出来的,而要靠产品和服务说话。对打擦边球、玩弄文字游戏等等企业作秀的惯用伎俩,群众心里跟明镜似的,不反思自己行为失当反指责“网友找茬”,实在低估了群众的鉴别力。
古人说,“欲带其冠,必承其重”,又说,“德不配位,必有祸殃”。两句话都在警示后人,无论是硕士帽、博士帽还是官帽,也无论是金奖银奖铜奖,桂冠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往自己头上戴的,没有足够的能力、应有的德行、过硬的品质,秀到最后只会成为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周的一些案例还提醒人们,作秀者往往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搭台的、帮腔的、当托的,有明知其作秀而装作视而不见以成人之美的……
一个法治的社会不是个人的秀场,一个道德的社会不是作秀的天堂。不想作,就别作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