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头条报道,3月24日,有网友发帖称,上海市静安区某街道路边店铺被整体换成了白字黑底的门市招牌。这一整改,确实让街道“统一形象”,但气氛似乎凝重了许多,被网友吐槽是“墓地风格”。25日凌晨,上海市静安区有关部门表示:诚恳接受网友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整改,“经现场核实了解,因区工人文化宫在外立面整治过程中,对店招店牌设计的颜色搭配考虑不够周全。”
类似做法显然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地方都被曝光出这种灾难性的城市美学“泥石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另一种形象工程,是形式主义的变异。为了提升所谓的市容市貌,就不顾实际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给整条街道的门店穿上统一服饰,这显然是不做调研的拍脑壳的决策。
事实上,通过统一招牌样式来达到视觉上的整洁、美观,这么做的意义其实并不大,反而会弄巧成拙。招牌是街道“烟火人气”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条街道、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它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这片区域的商业繁荣的程度,承载了其人文底蕴。一些有名的街道,比如上海南京路、广州北京路等,都因其琳琅满目的门店,以及错落有致、五彩缤纷的招牌,烘托出了浓厚的商业文明。走在其间,不仅没有给人杂乱的感觉,反而会心生一种喜爱。现在粗暴统一,反而消灭了“烟火人气”,得不偿失。
再者,如此简单地“一刀切”,也会给商户的经营带来困扰。我们都知道,招牌是商业竞争的重要元素,承载着顾客对门店的定位和认知,也是商家传递理念的途径。简单统一后,无疑会降低顾客和社会对不同门店、品牌的辨识度,磨灭了商家多元化经营的特色。事实上,很多品牌老店之所以可以绵延至今,关键之一就是其具有延续而独特的品牌标识,具体则体现在承载了其特色和底蕴的招牌之上。如果在招牌的整改中,不顾及这种需求,而一味地粗暴统一,那么这些百年老店的品牌发展和传承无疑将失去一个支点。这明显将破坏正常的商业发展,危害显著。
当然,为了提升城市的市容市貌而改造店铺招牌的做法,本身改造无可厚非,只不过需要更科学、更接地气的做法。每条街、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商业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改造时应当在充分尊重实际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和设计,做到因店制宜、因街制宜。因此,作为城市管理者,在这过程中,只需划出底线,把住大的方向即可。而不宜也没有必要在细枝末节上用力过重,更不该直接统一招牌的颜色、字体、字号等无关紧要的内容,而要给经营户留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招牌充分展示出店铺的个性和与城市相统一的美感。
如果招牌的管理不能起到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氛围的目的,那它就是背离价值的形式主义,应该予以摒弃。
(钱江晚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