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前在部分地区、某些单位存在一种怪现象:遇到难题,从下往上级级报,请示、汇报、送审;而相关领导既不想、也不敢找事,虽然从上往下层层批示,但多含糊其辞,并不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如此“文来文去”,请示、批示循环几轮,基层治理陷入“空转”。不少基层干部群众感叹:知否知否?问题依然如旧。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文来文去”,基层治理“空转”,大家都在当“传球手”,却无人真正解决问题,类似现象可说由来已久。该问题的形成,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各级领导干部不敢拍板、畏惧担责。基层干部名义上向上请示,实则就是“甩锅”;上级领导虽然作出批示,但往往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该现象一方面让基层治理陷入某种失灵状态,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小问题越拖越大”的严重后果。遇事该请示的请示,该批示的批示,但各司其职的基本规则,公共治理的制度化框架,始终应该体现为在位者各谋其政。
罗志华(湖北天门 公务员):基层干部最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何解决问题,他们的心里最有底,想法最契合基层实际。但一些基层干部怕办错事、说错话,因此习惯于只上传问题,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只等上级作出决策,不管正确与否,自己执行就是。如此操作,即使事情办砸也能不怪自己。这是一种明哲保身、不敢担当的做法。
上级见这类文件就批转,“已阅”之后再无下文,没有给出具体指导意见,使问题又回到了基层。这很可能是因为一些上级领导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意见,实质上是缺乏务实作风的一种表现。由此看来,问题“空转”,上下级都有责任,都应该转变工作作风。
尹传刚(广东广州 国企职员):基层治理中,为何会出现“文来文去”“击鼓传花”现象?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愿钻研,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滋生“躲”的心理,不会为;二是敢闯敢试的锐气不够,不敢担当、不敢担责,怕当“替罪羊”,产生“怕”的心理,不敢为;三是工作态度不端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日吃饱混天黑,抱持“混”的心态,不愿为。这些都是典型的懒政怠政行为,对工作不负责任。此风不除,事业发展就得不到保障。
作为党员干部,应心怀责任、敢于担当。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还怎配做人民公仆?必须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严肃处理那些不敢担当导致治理“空转”的干部,让无为者失位。更要以制度为干事者撑腰,让有为者有位,推动形成严的风气、实的干劲,焕发各级干部敢担当的精气神。(整理:姚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