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这是不是一种好的行为教育?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做到吗?且看读者网友的不同看法。
一种有益的行为教育
■林日新
小时候,祖父常用“食不语寝不言”来教育我。他解释“食不语”时说,吃饭时说话,不仅引起呛噎,还会影响消化,分散吃饭的注意力,延长了吃饭时间。长大后知道,“食不语”还可以保持秩序,避免打扰他人。
食堂虽是个小舞台,但也是学校育人的大场所。当今社会上,部分家长不重视日常行为教育,导致不少孩子从小不懂规矩,喜欢在公共场大吵大闹,令人头痛不已。在食堂就餐,需要交流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存在于购餐环节,学校设计的简单手势,完全可以确保购餐交流,让原本喧嚣的环境安静下来。
我认为,在学校推行“无声食堂”,是一种有效的行为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用餐礼仪,规范他们的用餐行为。同时,这也有利于教育“熊孩子”,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因此,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和推广。
恐有矫枉过正之嫌
■戴先任
提倡学生吃饭不说话或吃饭少说话,或有必要。不过为了让学生专心吃饭,强制学生不说话,就是矫枉过正。
该学校通过扣分形式施行,有干预学生自由之嫌。严格来讲,学校不应该把学生变成循规蹈矩、噤若寒蝉的“顺民”,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空间。如果连吃饭都不自由,学生的其他权益也难以保障,很难成长为有独立人格的公民。
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责任,让学生遵守饭堂纪律,让学生变得更懂礼貌,这都是在尽自身职责,但学校需要明晰边界、坚守边界,不可打着教育责任的旗号向学生“抡大棒”。否则,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摒弃的不文明行为,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害无益。
总而言之,学校可以提倡学生吃饭时少说话,也有必要弘扬用餐文明,但不能强制学生变成整齐划一的“吃饭机器”。
应在治“本”上下功夫
■林日新
“食不言寝不语”是古训,但“无声食堂”并非只有优点。
首先,“食不言寝不语”不等于“噤声”。提倡文明用餐,是强调不大声喧哗,不高谈阔论,不唾沫横飞,而不是不出声。这一点学校管理者应该明白。
其次,学校管理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伸一根手指表示“1”,伸两根手指表示“2”,伸三根表示“3”,分别代表加饭、加菜、加汤……对活泼好动的孩子而言,这可曾顾及到他们的意愿?他们是否只是被动接受?
再者,让孩子学会文明用餐,其目的在于培育文明素养。出于教师权威,有的孩子在学校吃饭时很守规矩,但离开学校就可能“大变样”,一些陋习就可能显露出来。对此,刻意追求“无声食堂”终归是在“标”上施策,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家校共同努力,在治“本”上下功夫。
(主持人: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