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控传染病 接种疫苗最有效”。目前,我国已将针对15种疾病的14种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但是多位业内人士建议,为有效防控更多种类的传染病,Hib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包括联合疫苗在内的二类疫苗,也应逐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4月25日《界面新闻》)
我国疫苗分两类,一类疫苗即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等;二类疫苗是指需要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讲,一类是免费疫苗,一类是自掏腰包买疫苗。
免费疫苗作为一项全球性医疗福利,对于各种疾病预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自从2007年原卫生部将一类疫苗从4种扩大到了14种,可预防的传染病从6种扩大到了15种后,我国免疫规划疫苗的数量,就开始在原地踏步了。这意味着,免费疫苗数量已经十二年没有“刷新”了。
自费疫苗也就是国家二类疫苗。虽然2016年国务院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行修订时,取消了各级疾控机构对二类疫苗收费的加价,但仍由于价格高昂,有的每针高达几百元,特别是广大农村、城市低收入家庭,以及健康意识不强的家庭群体,大都不会接种,这不仅给我国公民生命健康带来重大隐患,也给接种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近些年来,不管是社会舆论,还是行业内专家,大都强烈期望将二类疫苗尽早列入免费范畴。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小投入”可带来“大回报”。站在财政支出的视角来审视,虽然免费疫苗种类的增多,国家须投入一定数量的公共资金,但这笔投入换来的全民健康,进而也会大大减少医疗基金的支出。与此同时,能带来接种人数的激增。价格是影响接种数量多少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见的是,倘若免费疫苗“扩围”后,接种人群自然会主动打疫苗。
此外,二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也是与世界接轨。如Hib疫苗已被世界卫生组织194个成员国中的191个国家纳入免疫规划,我国却仍然没有提供免费接种。
颇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层面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免疫规划疫苗“扩围”,已变得可指日可待。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根据防病工作需要,适时调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逐步将安全有效、财政可负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时隔一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将第二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卫生计生委要建立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会同财政部提出将有关疫苗纳入或退出国家免疫规划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这意味着,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扩围”计划,是一种渐进式的,在财力可以承受前提下,逐步扩大免费疫苗种类。
当然,国家实施这项公共政策时,更应该给予疫苗生产企业政策倾斜,比如在税收减免、金融贷款利率等方面,让疫苗厂家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药品价格,最终减轻公共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