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10岁男生被同班女生父亲刺死”事件,事发后一直备受关注。连日来,网上许多声音为这位父亲表达理解和同情,甚至为“杀童行为”叫好。
理解什么,同情什么呢?在网络流传的材料中,被害男童对同班女生有霸凌行为,不少网友自然推断,女生父亲忍无可忍,愤而杀人,因此对凶手行为表达同情。
虽然事件还在调查,但从警方已经公布的信息,我们可以明确得知:这是一场成年人针对未成年儿童,采用极其残忍的方式而犯下的故意杀人案。
恶性杀童案件,在法律上、良知上,都是毫无疑议的犯罪。
我们现在还不确知,是怎样的校园“霸凌”行为,让这位父亲愤怒到失去人性。我们的确要反思校园“霸凌”,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对当事者会带来长久伤害。然而,即便如此,要用到这种极端的方式,去为子女讨要“公道”,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任何一个杀人案,都有复杂的前因,甚至有这样那样令人叹惜的理由。然而,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就同情杀人行为,这突破了价值观底线,混淆了基本是非。
生活中总有火冒三丈的事让人怒不可遏。但是,因为怒不可遏就愤而杀人,没有一种道德、良知和法律支持这种行为。这是人性的底线,不可逾越,不管有什么样的前因。对没有抗衡能力的儿童使用暴力,更是无可辩护、不可原谅的罪恶。更何况嫌疑人还是在校园里,当着诸多小学生的面行凶。
然而,键盘侠们“通过脑补情节、情绪代入,甚至带着某些戏谑的成分,不负责任地“拍手叫好”,甚至出现“熊孩子死有余辜”的言论,这种舆论戾气,几乎和这场恶性杀人案一样恶劣。
毫无疑问,这起悲剧将摧毁两个家庭。惨痛的悲剧,本应带来足够的大众警醒和反思。
“键盘侠们”为凶手拍手叫好,也许并非真的认可杀害行为,只是借着这件事,抒发自己心中的情绪。但是,“吐槽”恶化了舆论空间。我们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事情的看法,不能任这样的情绪宣泄,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舆论场上,你一言,我一语,情绪往往越吵越高;尤其在网络上,大家隔着屏幕,把网络当成抒发个人情绪的窗口,言语会更加夸张。很多事件,经过舆论发酵,有可能成为情绪传播。不分善恶的情绪传播,会让更多人闭塞理性思维,同情暴力,支持犯罪,不仅淡化了事件的悲剧性质和警示作用,也与理性与法治背道而驰。